江汉论坛!""#$%!历史明清时期武当山香客的地理分布摘要:武当山的进香活动源起于宋代,经过元代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道教信仰民俗,香客来源广泛,香火极盛。从朝山规模和影响来看,明代香客以湖北、河南、长江下游引人注目,清以后则以湖北、河南为盛,山东、陕西、云南、贵州等地也不可忽视。关键词:明清时期;武当山;香客;地理分布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梅莉(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武汉#’&&,-)武当山进香民俗早在宋代即已出现。到元代,随着武当道教的兴盛,民间信士到武当山祭祀真武的朝山进香活动日益发展。明以后,朝武当的风俗具有全国性影响,香火极盛。文献资料显示,明清两代武当山香客具有全国性的地域分布。著名公安派文人谭元春观察到“天下人咸来此山(按:指武当山)如省所亲,足足相蹑,目目相因”①。王士性云:“太和山⋯⋯山既以擅宇内之胜,而帝又以其神显,四方士女,持瓣香戴圣号,不远千里号拜而至者,盖肩踵相属也。”②晚明谢肇淛也说:“均州之太和山,万方士女骈阗辐辏,不减泰山,然多闽浙江右岭蜀诸人,与元君雄视,无异南北朝矣。”③所述朝山之人多来自闽、浙、江右、岭、蜀,范围包括了南方各省。这些充分说明了武当山在明代的进香游乐盛况。武当山也因之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进香地之一。清以后,武当山虽失去了昔日“皇室家庙”的地位,但民间仍盛行朝武当的习俗,全山现存的清代进香功德碑尚有数百通之多。武当山进香习俗历史悠久,影响颇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社会史、民俗史课题。对此,王光德、杨立志先生的《武当道教史略》运用现存武当山的功德碑及宫观簿,结合文献材料,进行了探讨,认为元明以来的武当香客具有全国性的地域分布④;张伟然先生则从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以文人记载和《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年版)所收方志材料为主,对香客的来源地予以研究,认为武当朝香的地域分布不具有全国性,河南与湖北才是武当山主要的香客来源地⑤。关于武当山进香地理的分布,确实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我们从武当山金石文字及有关文献记载亦发现,明清时期武当山香客来源是相当广泛的,从朝山规模和影响来看,明代香客以湖北、河南、长江下游引人注目,清代则以湖北、河南为盛,山东、陕西、云南、贵州等地也不可忽视。以下分别叙述。%$湖北明清时期,由于地缘邻近,湖北各地民间到武当山进香普遍,在所有香客中,所占比例亦属最多之例。./0123456758在《武当山朝圣之旅》一文中,调查统计了现存武当山的碑刻)&通,其中9&通(约占3/4)记载了朝山客的来源地,其情形略如下表:表%武当山香客来源表据上表,湖广的香客占总数的,&:以上,而据我们考察,所谓“湖广”主要是今湖北,今湖南在文献资料中几乎看不到朝武当山的记载,武当山今存碑石湖南的也不多见。这个统计可能有所疏漏而不是很精确,但来自湖北的香客无疑较其他地区为多,这其中又主要是来自鄂西北的尤其是武当山周边地区的香客⑥。武当山所在的均州,每年农历三月三、十月初一、十月十四或十五均有朝山会。是时,本地、河南等地香客纷纷来源地明代清代民国时间不详小计湖广*",99##其他省"#’-不清’#,总计%&’*-99&&%!"#$%$’(")*$+,--./0,上武当山参加朝山会。一路上遇宫观磕头,烧香焚表,为神像披棉衣,给神灯添灯油。而在郧县,明清及民国时期,盛行团体上武当山进香⑦。江汉平原地区,朝香之风也很兴盛。荆州一带的百姓每年春秋两季朝武当,或陆路或水路,或全家老少,或亲朋至友,扶老携幼,成群结队,浩浩荡荡,颇为壮观。除武当山现存大量碑石外,文献材料亦证明了此点。袁宏道于!"#$年(万历三十年)陪着他的父亲及好友游览武当山,在《侍家大人游太和发郡城,偕游者僧宝方、冷云、尹生也》(其二)中写道:“全家都爱踏云烟,过去青山香火缘。扶着白头拜真武,被人呼着地仙行。”⑧刚刚启程,却已想像着自己扶着父亲朝拜真武大帝的情景了,向往仰慕之迫切可见一斑。这次走的是陆路,由荆州、荆门到襄阳,再至武当山。!"!"年(万历四十四年)其弟袁中道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