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OFNANJINGARTSINSTITUTE美术与设计版FINEARTS&DESIGN2010/02艺术史与艺术考古试论颜真卿书法阶段性的宏观考察张同标赵玲(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上海200044)[摘要]作为唐代楷书艺术的杰出代表,颜真卿的书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平原壮举与鲁公三稿、湖抚十年与颜楷大成和鲁公晚年与义死蔡州三个较大的发展阶段,由此可以发现,尽管历来把颜真卿的书法艺术与他的道德事功联系在一起,而真正奠定他在书史地位的,却是书法作品的艺术成就,而不是完全依赖道德事功;改变二王风规创立唐代典型书风的首先是行草书而后才是楷书。宏观考察的研究方法,力求舍弃一切无关宏旨的旁枝末节,放弃细碎饾饤的细节考证,将能更加有效在凸现颜真卿的书法形象。[关键词]颜真卿;唐代书法;书法史传[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75(2010)02-0036-05收稿日期:2010-01-20作者简介:张同标(1970-),男,江苏盐城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论。赵玲(1981-),女,江苏常熟人,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论。唐代书法,自李世民倡导王右军以来,王氏一门书风蔚为大宗,《兰亭序》因此大显于世,集王字的《圣教序》被认为是学习书法的典范,一时称为“院体”[1],而真正开启唐代书法新风的,一是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二是张旭和怀素的草书。前者以规矩见长,后者以性灵见长。前者的影响更大,书史通常所说的“唐楷”代表了唐代的书法艺术成就所达到的高峰,而唐楷的杰出代表就是颜真卿。颜楷固然以规矩见长,而其抒发性灵的一部分,却是与颠张醉素同出一辙。他虽然并不以书法家自居,在正史的传记中更多地渲染他的道德事功,仅有“尤工书”[2]三个字的轻描淡写的评说而已。仔细考察颜真卿的书法历程,他首先是以行草书创造了自己的笔法体系与风格特征的,二王书风是在颜真卿的行草书中彻底消失的。与此同时,张旭正在“脱帽露顶王公前”[3]地书写着豪情激荡的狂草,另一位醉僧怀素已开始崭露头角。颜真卿的楷书却要等到他抚湖十年期间才真正臻于成熟,他一生之中脍炙人口的楷书名碑,绝大多数书写于这十年之中,而七十以后的衰年之作不免时有失步之处。从这些现象来看分析,首先突破二王风规的行草书,颠素如此,鲁公也如此;其次,颜楷多见于碑版,与庄重肃正的使用途径系联在一起,而日常书写的手札并不如此,所以,唐楷不见得与书判取仕的政治制度有太多的联系;再次,尽管颜楷有着宽博雄毅的一面,但点画并不死板,相反,与之并称的柳公权不免装饰过度。因而后人可以在颜楷的基础上进一步前行,却很难在柳公权的窠臼中翻新出奇。还有,人书俱老的法则,对颜真卿并不完全适合,他衰年书写的缺陷无需讳言。因而,一旦我们把颜真卿请下神坛,回归到一个立朝正色的儒臣与矻矻研墨的书家合二为一的形象时,对他进行宏观的考察,摒对许多细节和旁枝的干扰时,更加整体地审视颜鲁公,我们会对理解那个时代的书法史实与书法创作会有更加细致的体会。一、平原壮举与鲁公三稿唐天宝十二年(753),45岁的颜真卿(709~785)出任平原太守,后世因此称之为颜平原。时安禄山反兆已萌,颜真卿以防霖雨为名,修城池、料丁壮、储廪实、增陴浚隍,寓修城浚隍之事于饮酒赋诗之中,以解除安禄山之疑。安史之乱(755)爆发后,狼烟四起,河朔二十四郡尽陷,唯平原郡固若金汤,以区区一郡之力独当范阳十五万之众。当时,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幼子颜季明罹难。直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颜真卿年五十岁时,战事稍平,才得见他们的尸骨,但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面对亲人尸骨,颜真卿疾痛惨怛,哀思勃郁,写下这篇《祭侄季明文稿》(麻纸本,28.2×75.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援笔撰文之际,抚今追昔,痛恨“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又对亲人罹难,伤心不已,“携尔首榇,及并同还,抚念推切,震悼心颜”,萦纡忿激,血泪交迸,情不能自禁,其意固不在文字之间,而纵横顿挫,终为千古绝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