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均势自动生成”的逻辑机理及内在缺陷吴征宇【内容提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虽一直是西方学者考察世界政治格局的现状及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但西方学者在运用这一命题的同时却始终没有对这一命题本身进行深入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分四部分对这一命题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的逻辑依据,实际是国际无政府状态对单元行为产生的一系列限制作用。虽然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有其合理的成分,但这一命题本身却存在两个重大缺陷。鉴于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而本文在最后一部分专门探讨了这一命题蕴涵的两种政策性含义。【关键词】肯尼思·华尔兹;均势;国际政治理论【作者简介】吴征宇,1968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教师。(北京邮编:100872)【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03)08-0014-06自从16世纪以来,近现代国际体系及其中大多数成员国不断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如何应对那些力图并能够在整个体系中占据压倒性优势的霸权觊觎国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称霸努力,而有关均势的思想则是对这一问题历来最流行的标准答案。一般来说,均势作为一种政治实践虽然古已有之,但有关均势的系统论述则最早起源于17世纪,英国学者马丁·怀特曾指出:“如果说反对菲力二世的斗争使均势进入了实际运作的话,那么反对路易十四的斗争则使其上升到了理论的层次。”①在近代西方国际关系思想史上,均势思想虽然历来构成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传统均势思想的一大缺憾在于对均势的生成机理始终缺乏一种系统而明确的阐述,而这恰恰使传统均势思想长期以来仅仅只能建立在一种“共同的理性和明显的推理”之上。②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国际关系学科的正式建立,有关均势的生成机理才开始得到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当代美国国际政治学家肯尼思·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③自从80年代以来,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虽然一直是西方学者考察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现状及演变趋势的主要依据之一,但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在运用这一命题的同时却始终没有对这一命题的本身进行过深入探讨。鉴于华尔兹提出的“均势自动生成论”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而系统地分析和阐述这一命题的逻辑机理及其内在缺陷,并进而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一命题的真正含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发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一两种形式的均势理论在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思想史上,均势就是指国—41—国际关系理论①②③MichaelSheehan,TheBalanceofPower,NewYork:Routledge,1996,p.193.DavidHume,“OftheBalanceofPower”,inJohnVasques,eds.,Clas2sicsofInternationalRelations,EnglewoodCliffs:Prentice-Hall,1986,p.282.MartinWight,“TheBalanceofPowerandInternationalOrder”inAllanJames,eds.,TheBasesofInternationalOrder,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73,p.97.际体系中的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权势分布呈现出一种大致的平衡,这种平衡足以能有效地阻止其中一个特别强大且意欲统治或支配国际体系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实现其称霸的野心。①在理论上,均势理念的形成深受18世纪启蒙思想的影响:“均势概念反映了启蒙时代的各主要思想家的信念。在他们看来,宇宙(包括政治领域)就是按相互制衡的理性原理运行的。理智的人们做出的似乎无规则的举动,总和起来将趋于公共的善。”②按照启蒙时代的思想标准,那种在国际关系中的“公共的善”就是指均势,正是因为如此,1713年的《乌得勒支合约》和1815年的《巴黎和约》都是将均势原则置于一种国际社会宪法性原则的地位。一般来讲,均势的功能大致有两种:一是确保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单元、以相互承认主权的独立和平等为根本原则的国际体系的稳定延续;二是确保这一体系中大多数成员国的独立生存,即保持它们作为主权实体所必须具备的各项根本属性。③摩根索曾指出:均衡的目的不仅是维持体系的稳定性,而且是不破坏体系构成要素的多样性,“如果目标仅仅只是稳定,那么让其中一个要素破坏或压倒其他要素并取而代之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