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視㈻生的閱讀/莊素貞67弱視學生的閱讀國立台中師院特殊教育學系莊素貞壹、弱視教育服務發展階段㆒、第㆒階段:1950之前盲童的教育史已歷經好幾個世紀,而弱視兒童的教育延至二十世紀初才開始發展。1908年哈曼(N.BishopHarman)在倫敦設立第一所低視力學校。1913年艾倫(EdwardE.Allen)於波士頓設立美國第一個低視力班,最初稱為「半盲班級」,後來改為「眼睛保留班級」,後又再改為「視力保存班級」(sight-savingclass)。「視力保存班級」的教學理念為「避免費力閱讀印刷字,以保存視力」。這個時期教育弱視兒童與盲童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弱視學童跟盲童一樣學習點字摸讀,有些老師為了不讓弱視學童用眼睛辨識點字符號,點字教學時就故意把教室光線調暗,或用布條矇著學生的眼睛,形成相當有趣的教學景象(Burritt,1916)。同年,艾溫(RobertB.Irwin)於克立蘭(Cleveland)成立第二個低視力班。艾溫認為弱視學生與盲童學習的教材是不同的,所以主張將弱視兒童與盲童分開教學。在Waverly學校,弱視學童儘可能跟一般視力正常的學童一起上課學習。在1925年,Cincinnati大學成立第一所弱視教育師資培育計劃班,開設30小時課程,包含教材教法、教學實習、與眼科學等科目。在1943年,由Hathway執筆第一本弱視教育教科書正式出版。在1947年,美國盲人出版屋(AmericanPrintingHousefortheBlind,簡稱APH)正式印製大字課本給就讀學校的弱視學生。㆓、第㆓階段:1950-1970s在這個時期,弱視學生進入公立學校就讀友越來越多的趨勢(Hanninesn,1979),也讓學校教育工作者開始探索思考教育這群學童的方法與策略。Barraga(1964)研究發現指出:弱視兒童的視力很少會因使用受到損害;反之,應在各種情境盡量使用殘存視力,以提昇視覺效能。此項重大的研究發現改變了長久以來視障教育工作者對弱視兒童視力使用的看法。爾後Ashcroft,㈵殊教育叢書68Halliday與Barraga(1965)複製Barraga的研究設計,所得到的研究結果是一樣的。Holmes(1970)以成年弱視者為研究對象複製Barraga的研究設計,結果亦是相同。於是在1970年美國盲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Barraga所研編的弱視兒童視覺效能發展與教師指導手冊。至此以後閱讀印刷放大文字的弱視兒童人數大為激增。㆔、第㆔階段:1970-1980㆗期美國1975年身心障礙兒童教育法案(P.L.94-142)明文規定:所有美國身心障礙兒童都有接受免費、適當的公立學校教育。因為這個重要法案的通過,越來有越多的弱視學童進入公立學校就讀,越來有越多的相關的教育與研究人員談論與探討如何提供適當的印刷文字閱讀媒介、光學輔助器材的使用等議題。這個時期也是視力復健服務擴展的階段。隨著科技的提昇,遠距與近距光學輔助器材的功能越來越多,品質越來越好,讓弱視學生可以利用傳統的光學輔助器材讀取電腦螢幕的文字。在1980後期,電腦擴視軟體(large-printaccessprograms)的研發,讓弱視學童可以依照個別視覺狀況與需求,將電腦螢幕文字放大、反白使用。Corn和Koenig(1992)聯合發表聲明大字印刷課本的使用限制,並呼籲全國上下給予所有弱視學童有接受使用光學輔助器材評估的機會。西密西根大學於1972年成立第一個弱視者定向行動的訓練課程(Apple,Apple,&Blash,1980)。爾後,賓州學院視光學碩士班於1983年成立,弱視者視力復健服務從此逐漸擴展。㆕、第㆕階段:1980-1990㆗期在這個時期,跨領域專業團隊服務模式逐漸受到重視。一些有關倫理議題慢慢浮現(如視障者是否可考駕照)並受到廣泛的討論。大字課本的存在價值再度受到嚴重質疑。美國特殊教育年會(CouncilforExceptionalChildren,簡稱CEC)所屬的視覺障礙組於1991年發表了一份立場聲明書,倡導弱視學童善用適當的光學輔助器材閱讀印刷文字,以提昇視覺功能。Corn和Koenig(1992)聯合發表聲明大字印刷課本的使用限制,並呼籲全國上下給予所有弱視學童有接受使用光學輔助器材評估的機會。㈤、第㈤階段:現階段弱視教育在這階段進入各領域整合與合作的階段。美國視障教育學術權威弱視㈻生的閱讀/莊素貞69刊物-全盲與弱視教育期刊(JournalofVisualImpairment&Blindness,簡稱JVIB)-刊登內容取自不同領域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