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第三章输血输血输血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和抢救措施。在外科应用广泛,是一种替代性治疗,它可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凝血功能。适当的输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也伴有风险,有时可发生并发症,须注意预防。一方面,应该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症,正确应用血液制品;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采取血液保护的措施(如减少手术中出血、自体输血),尽量避免和减少输血第三章输血(一)输血的意义输血可以达到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浓度,增进免疫力和改善凝血功能的目的第一节输血的适应症和方法(二)输血的适应征1.急性大出血:创伤、大手术2.贫血:急慢性贫血3.低蛋白血症:输血浆4.严重感染:可输粒细胞5.凝血机制障碍:输入新鲜全血或鲜冰冻血浆以预防和治疗因凝血异常所致的出血,如血友病6.血小板减少:输浓缩血小板第三章输血(三)输血的方法1.输血途径:1)静脉输血:最常用经四肢周围浅静脉输入,必要时可插管至中心静脉输2)动脉输血:已很少用在紧急情况下采用,可迅速补充失血,恢复心肌和中枢神经系供血,升压效果明显。现已为经中心静脉输血取代2.血液过滤:带有过滤器的输血器输入,防止细胞聚集或纤维蛋白块进入血管3.输血速度:根据出血速度、出血量及心脏功能而定。一般成人每分钟5-10ml。老人、小儿和心功能较差者减低速度。急性大出血时,应快速、大量、可加压输血(四)输血注意事项1.严格查对:输血前要查对供、受血者姓名、血型、交叉配血报告,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颜色、保存时间。2.不加药物: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血内不可加入其他任何药物,生理盐水(NS)除外输血前,要将血浆与血细胞充分混合,轻轻摇动。3.加强观察:输血过程中,要观察病人的反应,体温、脉搏、呼吸及尿的颜色。输血后的血袋应送回血库保存一天,以备必要时复查4.输血完后要继续观察病人反应(延迟反应发生)。5.快速大量输血、新生儿输血要预热(<32℃)1.全血每袋200ml—400ml。保存期依保存液和温度不同而不同。4度以下保存20-35天。用于补充血容量,主要是急性出血。出血量小于总容量的10%,可以不输血;大于20%时,可以输胶体液、晶体液和红细胞;超过50%时,应输全血输血的原则:1)血红蛋白大于100g/L可以不输血;2)血红蛋白小于60g/L,则需要输血;3)血红蛋白在60—100g/L之间,要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输血;结合病人的肺功能和是否继续出血来决定血液的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和血浆蛋白2.红细胞是现代输血的常用制品,作用是增强运氧能力。浓缩红细胞最常用,容量小,疗效高,不良反应小。每袋110-120ml,含200ml全血中的全部红细胞,保存期同全血。适用于各种急性失血和慢性贫血,特别是有心功能不全的老人和小孩少白红细胞:是一种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制品,保存期为4度24小时。试用于输血产生抗体发热病人洗涤红细胞:将全血去除血浆及白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3-4次,最后用生理盐水悬浮。保存期为4度以下24小时。适用于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贫血患者、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器官移植、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冰冻红细胞:去血浆的红细胞加甘油保护剂,在-80度下可保存10年、适用于稀有血型的患者或备以后自身使用3.白细胞白细胞悬液用细胞分离单采技术,从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的在22度以下,保存24小时作用是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适用于粒细胞低下、抗生素治疗无效的重症感染病人。因其效果有限,可引起肺损伤及增加抗原抗体反应也是从严掌握适应症4.血小板浓缩血小板可以由全血手工分离制备或用细胞分离单采技术从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的22度轻振荡下,普通袋保存期为24小时,专用袋为5天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伴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手术及创伤时:血小板大于10万/L可以不输;小于5万/L,应考虑输入;在二者之间,根据是否有自发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如有不可控制的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则输入不受限制4.血小板对于内科病人,血小板大于5万/L,一般不输;小于5千/L,应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