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9年6月第19卷第3期·学术探讨·青盲相当于西医的视神经萎缩,是病因复杂,治疗棘手的疑难眼病。作为中医眼科临床常见的重要致盲眼病,青盲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十一五”重点主攻病种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是该重点专病组长单位,近两年中对青盲从临床和科研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对青盲的中医证型提出探讨和建议。1现代中医对青盲的辨证分型我们从文献回顾,专家专题讨论,名老中医经验总结及青盲调查问卷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病主攻病种青盲的协作组诊疗方案汇总分型等多方面进行探讨。1.1文献回顾东方医院眼科对相关青盲的证型进行了回顾性查询分类,时间自1949年至2008年,以“视神经萎缩”为检索词查阅CNKI及VIP(维普)相关文献。文献分综述和临床报道两类。对无中医参与治疗及个案报道的文章,以及未明确列出中医证型的文章均排除在该项文献总结之外。结果仅纳入34篇文献,其中9篇文献列出了每个证型的病例数,其他文献不同证型例数不详或有总例数,无各型例数。这些文献涉及证型共35个,按证型出现频次排序,最多见的3个证型依次是肝肾阴亏、肝郁气滞及气血两虚型,其次为气滞血瘀、心脾两虚、脾肾阳虚、肝郁少津、气阴两虚、气虚血瘀、肝经风热、脾虚湿泛等证型。少见的如目系损害、目系毒害、阴虚阳亢、热病伤阴、目脉寒滞等亦有报告。总结9篇有明确辨证分型及不同证型例数的临床报道共计813例,按证型中例数多少,前10位依次是肝郁气滞191例(23.5%),肝肾阴亏150例(18.5%),气滞血瘀108例(13.3%),心脾两虚62例(7.6%),阴虚阳亢36例(4.4%),气血两虚及脾虚肝郁各32例(各占3.9%),脾肾阳虚28例(3.4%),肝郁少津26例(3.2%),脾虚湿泛22例(2.7%),肝郁损气18例(2.2%),心营亏损12例(1.5%)。1.2专家专题笔谈中医杂志和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分别于1989年和1992年各组织了1次围绕视神经萎缩中医诊疗的专家笔谈。有14位专家就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型、治则方药等介绍了个人诊疗经验,专家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湖南、河北、安徽、浙江、黑龙江、福建、云南、新疆等省市,代表的中医院有中央直属、省、市、县各级,其中论及的证型主要为肝气郁结、肝肾不足、气虚血瘀、气血两虚、脾肾阳虚及肾虚肝郁等型〔1,2〕。1.3名老中医经验当代各地名老中医对治疗包括青盲在内的诸多眼病均有丰富的临证经验,传统中医又历来有各家学说之分,加上南北不同地区气候环境、生活饮食习惯不同,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医院所接受的青盲患者病因病情各异,辨证分型上各有所论是正常的。各位医家在审因施治中都从不同角度突出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和因人、因时、因地灵活辨证论治。笔者曾总结三十年中医眼科对青盲的辨证分型,主要七个证型归纳为:①虚证类:有肝肾阴虚、营血不足、脾虚气弱及脾肾阴虚四型;②实证类:有肝经风热、肝气郁结、气血瘀滞三个证型〔3〕。而彭清华归纳综述的十个证型除包括上述七型外尚有气血两虚、血虚肝郁及肝郁阴虚三个证型〔4〕。但值得指出的是各家学说纷纭,各地名家见仁见智,各有所长,许多临床研究成果或验方都难以取得同行共识和统一。对青盲本质的认识和证型的提出也难免有偏倚或缺憾,如前述青盲证型达35个,这是难以进行任何临床或基础研究的,更难以开展多中心合作。1.4青盲调查问卷我们通过近两年全国中医眼科学术会、举办视神经疾病学习班及进修医师问卷等不同形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82份。我们提供了11个相对常见的证型请答卷医师选择,答卷医师认为还有其他证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通讯作者:韦企平,E-mail:wei_dfyy@yahoo.com.cn青盲中医证型的探讨和建议韦企平周剑孙艳红宫晓红苏艳【关键词】青盲;证型;眼科中图分类号:R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379(2009)03-0168-03168··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9年6月第19卷第3期型者可再单列出。结果61份问卷(74%)均提到五个证型,按提及频度依次是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肝肾阴虚、气血两亏及肝郁血虚型;17份问卷(21%)提到肝经风热、气虚血瘀、脾虚湿泛、脾肾阳虚、阴虚火旺、心脾两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