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第5卷第12期经济与社会发展VOL.5.No.122007年12月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DEC.2007苏轼对杜甫题画诗的接受与发展黄桂凤[摘要]宋代的题画诗很发达,这与宋代文人的文化修养都比较高是有原因的。但其与前代的题画诗也存在继承与发展关系。苏轼的题画诗与唐代的杜甫的题画诗就有这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题画诗中发议论,寄寓个人的人生感慨或是发表他们对画的审美观点,都明显看出苏轼学习杜甫的痕迹。[关键词]题画诗;杜甫;苏轼;接受;画艺观[作者简介]黄桂凤,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3级博士研究生,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广西玉林537000[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2-0168-03题画诗,一般是指画家或观赏者对绘画的题材、内容、思想或风格等等,有所感发而作出来的诗歌。可以包括脱开画面独立存在的咏画论画评画之作,诗人往往会在题画诗中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寄寓家国之思,或分析画的风格等。这些题画诗不一定都题在画上。唐代之前的六朝大概已有题画诗①,但那时基本上是对画的内容进行描述,并不体现诗人对此画有何感发,所以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题画诗。清代沈德潜在《说诗∏语》中言:“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1]虽然有其道理,但似乎绝对化了。清代王士祯《蚕尾集》云:“⋯⋯六朝已来题画诗绝罕见,盛唐如李太白辈,间一为之,拙劣不工。⋯⋯杜子美始创为画松、画马、画鹰、画山水诸大篇,搜奇抉奥,笔补造化。⋯⋯子美创始之功伟矣。”这个说法比较科学。在杜甫之前,有宋之问的《咏省壁画鹤》[2](卷53,P658)、陈子昂的《咏主人壁上画鹤》[2](卷84,P905)、李白的《求崖山人百丈崖瀑布图》[2](卷83,P1870)《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2](卷67,P1724)等咏画诗,但确实不过是偶一为之。而杜甫的题画诗则比前代诗人空前增多。共有20题22首②,在唐代可谓是最多的。明代胡应麟言:“题画诗自杜诸篇外,唐无继者”[3],说的正是事实。但到了尚文之宋代,绘画艺术极度繁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嗜画爱画之风盛行,工画善画之人比比皆是。而题画诗应运而生,也极度繁荣起来。在北宋的诗人中,苏轼的题画诗尤为光彩夺目,数量之多,前无古人,据清代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统计苏轼题画诗共有102题157首,是苏轼之前题画诗总量的五倍还多。苏轼的题画诗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杜甫的题画诗之影响,而又自有其特色,形成了他们之间同中有异的风格。下面分而论之。一、借题画发议论杜甫题画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又如题画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写出登临凭吊之意;题画人物,有事实可粘者,必发出知人论世之意”[4](卷4,P245)。所谓“不粘画上发论”,实际上就是借题发挥,发出自己的见解、评价,甚至还有对时事的评论。如他的《天育骠图歌》[4](卷4,P253):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图画无乃是。是何①殷杰《中国题画诗及其始创者》(《美育》1985年第4期)认为庾信《咏画屏风》第二十四首:“竟日坐春台,芙蓉承酒杯。水流平涧下,山花满谷开。行云数番过,白鹤一双来。水影摇丛竹,林香动落梅。直上山头路,羊肠能几回。”是第一首题画诗,由此认为庾信是“题画诗始作俑者。”此诗语气清新,体现了南北朝时的审美风尚。诗直接对画上之物进行白描,大概这屏风上的画风格确实也是清丽疏淡的,不太能看出诗人对画的感发,严格上说不算是题画诗。②据(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统计。[基金项目]2006年度广西教育厅项目“杜诗及其接受研究与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实践意义”861©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含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诗的前半部分写画上之马之英姿飒爽,双目有神,骨相天然。最后一句却包含议论,引自己为良马之知音。要是没有自己这个“伯乐”,这马死即休,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