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奶牛酮病及其预防措施VIP免费

奶牛酮病及其预防措施_第1页
1/4
奶牛酮病及其预防措施_第2页
2/4
奶牛酮病及其预防措施_第3页
3/4
书动物医学进展,2010,31(1):108111ProgressinVeterinaryMedicine奶牛酮病及其预防措施李小杉,杨丰利,杜玉兰,何宝祥,何山红(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广西南宁530005)摘要:论文简述了奶牛酮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及其对产奶量、乳汁成分、繁殖性能的影响和血酮的测定方法,以血清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ate,BHB)1200μmol/L作为区分健康奶牛和亚临床奶牛的临界浓度,还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奶牛酮病预防措施的最新研究情况,预防措施包括防止奶牛产前过肥或过瘦、增强奶牛食欲、使用添加剂、避免劣质饲料和应激因素等,此外,有条件的奶牛场还应及时建立酮病监测和预测制度。关键词:奶牛酮病;危害;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S856.5;S858.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038(2010)01010804奶牛酮病主要是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临床酮病在欧美的发病率为2%~20%,亚临床酮病主要发生在产后2周~7周,发病率可达34%[1]。在高产奶牛群中发病率较高,常发生于3胎~5胎的奶牛[2]。近年来,随着对奶牛的奶产量要求的提高,酮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奶牛酮病不仅降低奶牛的产奶量和乳汁的质量,还影响奶牛的繁殖性能,有效预防奶牛酮病的发生已经成为关键问题。1病因1.1产后能量负平衡奶牛产犊后4周~6周出现泌乳高峰,但其食欲恢复和采食量的高峰约在产犊后的8周~10周,能量和葡萄糖的来源不能满足泌乳消耗的需要,生糖物质缺乏,奶牛高产势必加剧这种不平衡,机体动员肝糖原、体脂肪和体蛋白,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1.2产前过度肥胖干奶期供应能量水平过高或干奶期时间过长,奶牛产前过度肥胖,严重影响产后采食量的恢复,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在5分制体况评分中,产前4分以上的奶牛更易发生酮病[3]。1.3营养不足饲喂不足或饲喂高填充性的饲料,导致生糖先质缺乏,酮体生成增加。1.4饲料因素饲喂含有大量丁酸的饲料会引起血液BHB浓度的增加,并间接通过降低食欲,增加体脂的动员,尤其是在泌乳早期;血液和乳汁中的酮体还会通过饲喂大量生酮饲料而增加,如甜菜和糖蜜都会增加瘤胃丁酸盐的浓度[1]。1.5继发因素能引起食欲减退的疾病将会降低血糖浓度和增加血浆游离脂肪酸(nonesterifiedfattyacids,NEFA)和酮体浓度。如生产瘫痪、青草搐搦、真胃移位、肢蹄疾病、乳房炎[4],以及胎衣不下和子宫感染[5]。然而,也有研究发现任何特定的繁殖疾病对酮病的发生没有影响,如乳腺炎的发生对酮病发生的可能性没有影响[6]。2酮病的危害奶牛酮病的危害包括对产奶量、乳汁成分、繁殖性能的影响,还与其他疾病的发病率有关。酮病奶牛可降低产奶量和乳汁质量。Duffield等报道,奶牛产后前两周血清BHB为1400μmol/L时可降低产奶量1.88kg/d,2000μmol/L时可降低产奶量3.3kg/d[7];对乳汁质量的影响表现为增加乳汁脂肪和尿素浓度,降低蛋白质和乳糖浓度[78],与国内报道的乳蛋白明显增高(2.63%~4.03%)和乳糖变化不完全一致[9]。大量研究表明,酮病奶牛表现延迟发情,卵泡囊肿增加,人工授精次数增加,受孕率降低,空怀时间收稿日期:200908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660134);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桂科字0832041)作者简介:李小杉(1986-),女,湖北武汉人,硕士,主要从事奶牛围产期疾病的预防与监测。通讯作者延长。Walsh等报道奶牛产后1周血清BHB高于1000μmol/L或产后2周血清BHB高于1400μmol/L时,人工授精后奶牛的受孕率可下降20%;然而产后前两周均患亚临床酮病的奶牛人工授精后受孕率降低50%;产后1周或2周患酮病的奶牛和前2周均患酮病的奶牛比健康奶牛的空怀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奶牛酮病及其预防措施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