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两种迥异的“分糖”艺术VIP免费

两种迥异的“分糖”艺术_第1页
1/2
两种迥异的“分糖”艺术_第2页
2/2
两种迥异的“分糖”艺术看到过两个关于“分糖”的小故事,现摘录如下:其一一天,老师对学生说:“如果你们能做得出这道题,我就每个人给10颗糖。”不一会儿,学生们一个个站起来,向老师要糖吃。老师一看答案,鼻子都气歪了,气呼呼地说:“你们全做错了,还敢要糖?”学生们说:“你只要求做出来,并没有说做对呀!”老师听后不声不响地走了出去,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把一袋白砂糖扔到桌上:“分吧,每人100颗!”其二有一天,陶行知校长在校园内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块砸另一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到校长室去。当陶行知走到办公室时,该生已早早来到校长室低头挨训,陶校长走来,一面先给了他一块糖,一面说:“这块糖是奖给你的,因你按时到,我却迟到了。”该生惊疑的接过糖。接着,陶校长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也是奖你的,因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刻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应该奖你。”学生更惊疑了,他睁大眼睛看着校长。陶校长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砸他是因为他欺负小同学。这说明你正直、善良、敢跟坏人作斗争,应该奖励你啊!”这名男生听到这里感动极了,流着泪说道:“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校长满意的笑了,他随即又掏出第三块糖递过去说:“为你的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第二个故事是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在处理学生打人的事件时,陶先生没有训斥,而是循循善诱,用四块糖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并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和勇于认错。大家就是大家,看似严重的事情,陶先生却处理得如此轻描淡写,润物无声,表现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超的教育艺术。这已经成为“赏识教育”的“经典之作”。第一个故事我们有点陌生,但实际上又似曾相识,不是吗?故事中的老师难道不是正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激励法”吗?其实,细读之后,会发现,这个老师的“激励”是失败的。首先,为了提高学生做题的积极性,该老师不惜动用“物质刺激”的手段,好像无可厚非,但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教学的本质意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专注于“做题本身”,从做题的过程中发现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把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到“获得奖励”上,显然不妥。试想,如果下一次学生再做题,而且对“糖”不感兴趣了。当老师的能无限制地提高奖品本身的价值吗?其次,布置任务时语言表述不准确,存在模棱两可的漏洞,让学生钻了空子。作为老师,在一些关键性的语言表述上一定要准确无误,一旦让学生接受了错误的信息,不但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极大影响学习的效率。再次,被学生“将”了一“军”,老师应该首先反思自己语言表述不严密的问题,甚至向学生道歉。可是该老师却抱着“师道尊严”不放,极不恰当地采取了后发制人、“偷换概念”的手段,“不动声色”地将“糖果”变成了“白砂糖”,而且理直气壮,俨然一副得胜者的骄傲模样。至此,我终于明白了学生为什么会如此“狡黠”,答案是:这位老师培养出来的。很明显,该老师经常采取这样的“打赌式”教学,经常动用奖励手段却又经常不兑现。在与老师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学生自然学会了如何“抠字眼”,如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本来和谐的教育教学演变成了一场没有销烟的战争。这个故事本来是应该当作一个笑话看的,但事关教育,就不能不引起重视。同样的“分糖”,为什么陶行知的教育效果显著,而这位老师的做法却与其初衷背道而驰呢?根源就在于教育者是否“目中有人”,是不是尊重学生。其实,不管是赏识,还是激励,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陶行知先生处处考虑学生的感受,把批评寓于表扬之中,其中饱含的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而第一个故事中的这位老师,虽然也想运用激励,却处处是在“折腾学生”,自身有了错误后又不肯承认,最后兑现的“100颗”显然是在“耍弄”学生了。长此以往,学生还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吗?迥异的“分糖艺术”,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作用的结果。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两种迥异的“分糖”艺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