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贵州文史丛刊试论李白诗歌中的自我形象黄郑君李白作为我国人民所爱戴的伟大诗人,他的创作成就,在整个古典诗歌连绵不断的群山中,斑立起一座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在创作中,李白差不多运用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所有表现手法。而表现自我,表现主观,在诗歌中塑造自己鲜明的抒情个性形象,则更是李白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我们不妨以李白与杜甫作个简单的比较。杜甫和李白的诗同样具有灼人肺腑的感情,都有诗人自我的形象。但杜甫往往是寓情于事,寓“我”于物,表现得沉着蕴藉,不礴于表。刘熙载《气概·诗概》说“杜诗只有无二字足以评之。有者,但见性情气骨也,无者,不见语言文字也。”即诗人的性情在文字表面是难看得出来的,而是包裹在诗意之中。李白则往往是直接出“我”,以情化物。胡应麟《诗蔽》说“太白多率语。”率者,直率真切也。因此,杜甫的情感自我形象在其诗中表现得隐蔽一些,而李白的则更直接和鲜明一些。比如同是感于“安史之乱”,杜甫沉痛地哀叹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则愤怒地斥责“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同样是感叹人生坎坷,郁郁不得其志杜甫低眉沉吟“郁郁苦不展,羽翩困低昂。”李白却有呼号呐喊之状“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同样是鄙薄宦官权贵,杜甫说“野人旷荡无唬颜,岂可久在王侯间。”李白却宣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可见,杜甫的感情是高度压抑的,浓缩的李白则是奔放无羁,掩抑不住的。杜诗如洞庭之水,博大深沉李诗则似长江大河,一泻千里。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物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氏把诗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实际上,一切诗歌都有作者感情的寄托,都会“着我之色彩”。只不过表现得或曲或直,或隐或露罢了。但李白诗中“我之色彩”尤为浓烈,其自我形象的表现尤为直接,尤为鲜明和尤为突出。李白现存下来的基本上都是抒情诗,由于诗人旷达的情怀,拓落的心胸和他那毫不掩饰的真诚,使我们处处都能感觉到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人喜欢自己站出来,把自己的主观感受直接地述诸人们,其诗中以“我”而出的不胜枚举。如“我似鹤鸽鸟,南迁懒北飞”《醉题至汉阳厅》“我心誓死不能去,哀鸟惊叫泪洁衣,《一一鹏鸽词》“我欲©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试论李白诗歌中的自我形象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有时,诗人干脆把自己的姓名也直接说出来,如“舒州构,力士挡,李白与尔同生死”《襄阳歌》。高尔基说“诗人不仅是自己灵魂的乳母,其实也是自己的心声。”诗人在其作品中表现自我的形象,一方面要体现自己鲜明的个性,另一方面必须反映生活的本质。“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别林斯基《杰尔查文的作品》李白正是这样,他以自己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以其追求自由,蔑视一切的叛逆精神和他那豪放不羁的个性,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本质,为我们认识李白思想及其诗歌的艺术造诣提供了条件。二李白诗中到底表现了怎样的自我形象,这些自我形象是怎样表现的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当时和他交往的朋友对他的印象。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惊呼他是“天上滴仙人”,并解身上金龟换酒与李白痛饮。杜甫和李白在洛阳第一次相会后,便一见倾心,谈吐投机,契合如神,以至于“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赞赏李白的诗才是“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饮中八仙歌》赞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任华在其《杂言寄李白》中说“白璧一双买交者,黄金百锐相知人。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魏颖《李翰林集》序说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蕴藉。”《旧唐书》本传载崔宗之称他“顾瞻笑傲,旁若无人。”还有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