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枣木第29卷第1期V01.29No。1绥化学院学报JournalofSuihuaUniversity2009年2月Feb.2009柳永词中的“风骨"毛颖(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2)摘要:历来对于柳永的评价都集中在俗和雅的问题上面,他也成为了词坛上受到争议较多的人。诚然在的词中还是存在词语尘下、词格不高、词体通俗这样的缺点。但是绝对不能因此断定他的词就毫无优点。明清时期的一些词许家一方面批判他的词中存在艳俗,同时也从审美的角度对其词中存在“气骨”大嘉赞赏。文章从“风骨”的来源去发掘柳词中存在的“气骨”。关键词:柳永;风骨;气骨;乐章集;诗情魅力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499{2009}01-0064-03柳永是两宋词坛最受争议的词入之一.争论的焦点往往集中在柳词的雅俗问题上。若细究其因,则为时人所谓其“薄于操行”尝作“浮艳淫冶”之词的缘故。据张舜民《画墁录》记载:“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日:‘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日:‘诋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日:‘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垒。”晏殊可以说是责备柳永词俗艳的第一人了。后来者纷纷追随这样的一种评论.有宋以来产生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东坡日:“不意剐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少游日;。基虽无学.办不如是。”东坡日:一溥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高斋诗话>)东坡举的例证的确含有柳词浮艳的风味.说明了他对柳词的态度,他的“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讽刺秦观学习柳列导致了气格靡弱。者卿以歌词显名于仁宗朝⋯⋯其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柳氏之作,殆不复于文士之口,然流俗好之自若也。(馀度<却扫篇)卷五)徐度虽然承认柳词的工致,却愤慨柳词的语、意双鄙。在他的眼中柳词很难称为上品。逮至本朝.礼乐文武人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季清照<词论>)李清照本好高洁雅致,又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自然对柳词中的市井气不能忍受。柳耆卿《乐章集》,世多赏其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闰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关者用之。惟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子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王灼《碧鸡漫志’)南宋的王灼看到了柳词中叙事从容。结构完整。声律协调等特点。但给了柳词极端的评价,认为其词卑俗。而且只有那些不喜欢读书的人才喜欢.一棍子把喜欢柳词的群体打下了船,柳词也被冠上了面目可憎的标志。柳三变字景庄,一名永,字耆卿,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日与弱子鳅游倡馆酒楼阍⋯⋯柳之乐章,人多称之.然大概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闺门淫亵之语⋯⋯彼其所以传名者,自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由此可见到了南宋初年。对于柳词语言俚俗的偏见仍然是很激烈的。呈现出一边倒的情况。柳耆词,大率前遍馈叙景物。或写羁旅行役,后遍则追忆旧欢,伤离惜别,几于千篇一律。绝少变化,不能自脱窠臼。词格之卑,正不徒杂以鄙俚而已也。(周曾锦《卧庐词话>)周曾锦认为柳词章法缺少变化.难脱窠臼。推断柳词格调不高,俚语俗词,难免有些断章取义,柳词鄙俚的特点也就升华到了章法层面。通过以上的词评来看.不难发现宋人对柳永的评价都针对其俗.后人对柳词的评价也延续这样的判断.虽然清代有人已经开始激赏他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但对其词体、词意流俗$【收稿日期]2008—08—21掌幸【作者简介】毛颖(198l一),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唐宋方向。64万方数据和淫艳仍旧表示出极度不满.无暇去讨论柳永创造的艺术经验.忽略了其在表现情感、描摹状物、章法结构上面的创造性经验.这是十分不公允的。但是有些明清时期的词学批评家雅好柳词,从审美的角度对其赞赏,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即云:。词人变古,柳卿首作俑也。”蔡嵩云<柯亭词论》则渭:“柳词胜处,在气骨,不在字面。”陈匪石于《声执》卷下所评则更为精彩:“柳永(词)高浑处、清劲处、沉雄处,体会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