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综述·颅内压监测技术的进展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CMINSJ),2008,13(6)杨勇综述杨义.王任直审校.(中国医学科学院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730)摘要:颅内压增高是导致病情恶化。预后不良的常见原因之一。颅内压监测是观察病情、指导治疗、评估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方法。其监测方法分为创伤性和无创性两种。本文就颅内压监测技术的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颅内压;监测;创伤性;无创性中图分类号:R446.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122X(2008106—0284—03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是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以脑脊液压力为代表。在神经外科临床中,ICP增高是导致病人病情恶化、预后不良或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ICP监测是诊断颅内高压最迅速、客观和准确的方法,也是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判断手术时间、指导临床药物治疗,判断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ICP监测已经被I|缶床广泛接受,其方法分为创伤性和无创性两种,现综述如下。l创伤性ICP监测方法1.1腰椎穿刺腰椎穿刺测定ICP始于1897年。该方法简便易行,操作方便。但是可能发生神经损伤、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当病情严重或怀疑ICP极高有形成脑疝的危险时。被视为禁忌。当颅内炎症使蛛网膜黏连或椎管狭窄导致脑脊液循环梗阻时。腰椎穿刺所测得的压力不一定能够真实地反映ICP的变化。1.2脑室内监测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ICP监测的金标准【11。将含有光导纤维探头的导管放置在侧脑室。另一端连接压力传感器测量。该方法简便、直接客观、测压准确。便于检测零点漂移。同时可以引流脑脊液。缺点是当ICP增高、脑肿胀导致脑室受压变窄、移位甚至消失时。脑室穿刺及置管较困难;且置管超过5d感染概率大大增加。在监护时应避免非颅内因素导致的ICP增高,例如呼吸道阻塞、烦躁、体位偏差、高热等[21。新近研究的抗生素涂层导管能够减少感染率,但仍需更多的实验来验谢31。非液压式光导纤维导管压力换能器位于探头顶端,置于脑室后。直接通过光纤技术监测。该方法准确性高,不用调整外置传感器的高度.但不能引流脑脊液。病人躁动可能会折断光缆。连续监测4。5d后准确性会下降。1.3脑实质内监测导管头部安装极微小显微芯片探头或光学换能器.放置在脑实质内。随压力变化而收稿日期:2008—01—02修回日期:2008—04一01作者简介:杨勇(1983一),男,湖北荆州人,在读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医师。研究方向:颅脑肿瘤基础与l临床移动的镜片光阑使光束折射发生变化。由纤维光缆传出信号测量。脑实质内监测是一种较好的替代脑室内置管的方法,感染率较低,主要缺点是零点基线的微小漂移;光缆扭曲或者传感器脱落移位等[21;且只能反映局部ICP,因为颅内ICP并不是均一分布,例如幕上。监测可能不能准确反映幕下ICP。1.4蛛网膜下腔监测颅骨钻孔后透过硬脑膜将中空的颅骨螺栓置于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压力可以通过螺栓传递到压力换能器进行测压。此方法操作简便。对脑组织无明显影响。但是感染概率较大,螺栓容易松动、堵塞而影响测量结果。1.5硬膜下或硬膜外监测硬膜下监测系统在开颅手术时置入。但是监测结果不太可靠。因为当ICP增高时.监测的ICP值往往低于实际值。硬膜外监测采用微型扣式换能器,将探头放在硬膜外。该方法不用穿透硬膜,但监测结果可能更不可靠。因为ICP和硬膜外空间压力的关系还不明确。监测中换能器能重复使用,而且可以调节零点参考位置。与脑室内监测比较,硬膜下或硬膜外监测具有感染率、癫痫和出血发生率低,放置时间长等优点。但假阳性值较多。且设备重复使用后监测质量会下降。1.6神经内镜监测Vassilyadi等【31报告了神经内镜监测ICP的方法,主要用于神经内镜手术。在内镜工作通道中放置微型传感器,术中能够连续准确的监测ICP变化。术后也可以连续监测。当ICP变化明显时其应用有所限制,监测效果主要受冲洗、吸引和脑脊液流失等因素影响。尚需进行大样本研究。1.7有创脑电阻抗监测(CEI)CEI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脑组织不同成分受电信号刺激后所产生的CEI不同。监测方法分为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