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1课先师孔子创新演练大冲关(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关于孔子“仁”的思想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以“仁”来实现人与人的和谐②反对统治者的苛政和任意刑杀③实现仁的途径是“忠恕”之道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解析:“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希望借此提高个人的修养,以此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社会的稳定和谐。答案:C2.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要是因为()A.春秋时期礼坏乐崩B.新兴地主力量壮大C.土地私有受到肯定D.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解析:人的思想和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密不可分,针对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局面,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答案:A3.关于孔子“礼”的思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B.从广义的角度讲,是指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C.“克己复礼”和“正名”是实现“礼”的方法D.“礼”从本质上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解析:孔子出身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答案:D4.《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材料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解析:材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其大意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该名句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答案:B5.有学者将孔子及其学说的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落魄的政客②著述整理文化典籍③全球祭孔风光一时④君主专制的护符A.②①④③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①②基本属于一个时代,都是孔子生前的行为,孔子年轻的时候从政,晚年的时候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③是当代的行为,④是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以后。答案:B6.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对此的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A.图1中图书的出版有利于孔子思想的传承B.该书可以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C.图2现象违背了当今“祭孔”活动的宗旨D.图2现象是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解析:从材料看,图1中图书的出版,有助于人们理解和认识孔子思想的内涵,在当今文化强国的时代可以起到提高素质、增强国家综合软实力的作用,故A、B两项表述正确;将孔子当成摇钱树,违背了宣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初衷,实质是对文化遗产的巨大破坏,故C项表述正确,D项表述不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材料二《商业周刊》对200名中国“80后”和“90后”的调查发现,他们的行为是西方的,但价值观仍深植中国。45%的人认为,“真正重要的东西”是家庭,17%是朋友,12%是工作。82%最乐于帮父母,希望改善父母生活……材料三1993年8月28日至9月4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上,讨论、通过并签署的《走向全球伦理普世宣言》,提出了全球伦理的构想,并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其中最为基本的道德戒律。这一戒律,被世人称之为道德金律或黄金规则。它的另一语义是“己欲达,而达人。”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二、三中分别体现了孔子的哪些重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所体现的思想之间的关系?(4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并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孔子的思想。(6分)解析:本题考查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及评价。第(1)问,材料一主要体现克己复礼,材料二主要体现仁爱,材料三体现为忠恕之道,仁和礼是相辅相成的;第(2)问,从世界文明、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评价其历史地位,从辩证的角度对待孔子思想。答案:(1)主张:克己复礼、仁爱、忠恕之道。关系:仁和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2)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伦理道德的发展完善做出了贡献。结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