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词鉴赏12011410崔真瑞摘要:在繁荣大唐的巅峰文化经济政治后,宋代文化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唐诗留下了不少朗朗上口的篇章,宋诗虽不及唐诗也有自己的风格,而宋词更为人熟知。宋词或心系国家命运,或在乎田园在乎山水,或在大漠边关,或给予思念给予深情。唐宋各有千秋,不同人看不同评判,可不可否认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那个时代那种文化那种氛围,令人心驰神往。关键词:宋诗宋词北宋南宋特点风格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缪钺《诗词散论·宋诗》。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唐宋诗歌的差异在于: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宋诗以“理趣”为特点,唐诗以“情韵”为特征。但是宋诗创作上的遗憾也有,议论化,“以才学为诗”是宋诗的特点,这一特点给诗歌创作注入了的血液。同时,这也正是宋诗不及唐诗的原因之所在。诗歌和其它文艺形式一样,是以形象地反映生活作为自己的特性的。离开形象就没有诗。作为一代诗歌,宋诗继唐诗之后,开创了新的境界涌现了一些优秀作家和作品对我国诗歌的传统的丰富和发展作贡献。但它的整个成就,它的主要艺术倾向又不及唐诗。唐诗确实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鲁迅感慨地,“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宋诗的艺术成就之所以逊于唐诗,就在于它的不少作者违背了形象思维的创作规律。这里我想就散文化议论化和“以才学为诗”来说明宋诗的特点及其艺术创作上的遗憾。散文化是宋诗的特点。唐代杜甫开始具有“以文为诗”的倾向到了白居易、韩愈手中,更有所发展,尤其是对韩愈的“以文为诗”北宋中期就发生过不同的争。分歧的关键在于对诗歌特性的不同态度和不同解。“以文为诗”主要指把散文的一些手法、章法、句法、字法引入诗中。诗必须有诗的形象诗的感情,诗的语言,即区别于一般应用文的特点这是前提,但又必须承认诗歌风格、体裁的多样化。“以文为诗”只是一个特点,它可以成为优点也可以成为缺点,关键是遵循还是违背诗歌形象化的规律。但是宋代诗人又把散文的章法程式化特别是在一些长诗中总是三段论式的固定框框缺少变化总的来说散文化导致宋诗近于赋而远于比兴,对诗歌形象或意境的创造害多益少议论化是宋诗的又一特点批评宋诗的人说“宋人多好以诗议论夫以诗议论即不奚不为文而为诗哉!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又一个诗歌艺术最发达的朝代,就留存到今天的宋诗总量说,要远远超过唐诗。宋代诗人很懂得唐诗的价值,很注意向唐代诗人学习,如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李商隐以及晚唐一些诗人都曾是宋代一些诗人学习的对象。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他们又另辟蹊径,有了自己的创造,因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特色。关于唐诗和宋诗孰优孰劣,几百年来一直争论未休,很难下一个精确的论断。从两代诗歌的总体成就来看,唐代诗歌的成就要更高一些,对后世和世界的影响要更大一些,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