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与规范·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6CB504605);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2006HANCET-05)肺炎是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等在内的肺实质炎症,由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其中以细菌、病毒最为常见,理化因素、药物和免疫损伤等也可引起。依据肺炎患病地点和时间的不同而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和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pneumonia,HAP)。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1],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气短、胸闷或胸痛等。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CAP的发病率、病死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病死率明显高于青壮年患者,特别是65岁以上的病死率更高。老年人CAP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常呈非特异性表现和隐袭性发病,并发症多,预后差。CAP多属于中医学“风温肺热”、“咳嗽”等病证范畴。为进一步完善CAP的诊疗规范,提高中医药诊治水平,为从事CAP防治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提供指导性意见,我们组织成立了由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统计学和卫生经济学等多学科人员组成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制定小组,参照指南研究与评价的评审(AppraisalofGuidelinesResearchandE-valuation,AGREE)工具[2-3]、指南标准化会议(ConferenceonGuidelinesStandardization,COGS)[4]确定的评价指南标准和苏格兰指南制定组织(ScottishIntercollegiateGuidelineNetwork,SIGN)[5]所归纳的指南制定步骤,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注重中医特色[6],对既往和现有的相关证据进行了充分收集、评价。证据来源包括:①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库和Cochrane图书馆;②高等院校教材;③相关专著;④国家、行业学会颁布的相关诊疗标准等;⑤尚未发表的有关中医治疗CAP临床研究报告。根据制定的推荐意见的证据质量分级共分5级别8等次[7],获得了36篇不同质量等级的相关证据(其中Ⅰa级6篇、Ⅰb级4篇、Ⅱa级3篇、Ⅱb级4篇、Ⅲa级0篇、Ⅲb级8篇、Ⅳ级4篇、Ⅴ级7篇),并采用专家共识法最终形成证据的推荐意见,编写成本指南,以供参考。1诊断1.1诊断标准[1]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咯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④白细胞数>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⑤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以上①~④项中任何1项加第⑤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临床诊断。1.2病原学诊断[1]1.2.1确定①血或痰液培养到病原菌;②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取的标本培养的病原菌浓度≥105CFU/ml(半定量培养++),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BALF)标本≥104CFU/ml(+~++),防污染毛刷或防污染BALF标本≥103CFU/ml(+);③呼吸道标本培养到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④血清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变化(增高或降低),同时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补体结合试验)≥1∶64,肺炎衣原体抗体滴度(微量免疫荧光试验)≥1∶32,嗜肺军团菌抗体滴度(间接荧光抗体法)≥1∶128;⑤嗜肺军团菌Ⅰ型尿抗原检测(酶联免疫测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