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登山》教学设计之七教学目标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二、教学重点、难点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三、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中,解释“俄国十月革命”“列宁”“沙皇(hu2ng)”“波兰革命者”等词语(见“资料”)。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一个“登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登山?为什么要登山?2.登山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这条路?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怎样理解?(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1.读准以下翘舌音:“刹(ch4)那”的“刹”、“闪烁(shu^)的“烁”、“解释(sh@)”的“释”。2.区别多音字:“刹(ch4)那”的“刹”,又读“sh1”的音,如“刹(sh1)车”,是止住的意思。“薄(b$)雾”的“薄”,不要读成“b2o”的音,“好像有人指挥似(sh@)的”,这里的“似”不要读成“s@”的音。“咱们得(d7i)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这句话中的“得”是需要的意思,不要读成“d6”和“de”的音。3.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仍(r6ng)旧”的“仍”不要读成“扔(r5ng)”的音。“有趣(q))”的“趣”不要读成“q(”的音。4.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歌喉”的“喉”的右偏旁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一步”的“步”的下面不是“少”,不要多写一点。(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的词语,再归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第1自然段:列宁为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第2自然段:列宁请巴果茨基作向导上山去看日出。第3~9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商量走一条危险的小路。第10自然段:小路十分危险。第11~14自然段:巴果茨基在小路上小心移动着。第15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去,列宁紧跟后边。第16、17自然段:列宁一步步走过危险的小路。第18自然段:他们登上山顶,观看了壮美的日出。第19~23自然段:回去时列宁仍要走那条小路。第24、25自然段:列宁先走过小路。第26、27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来问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小路。第28自然段:列宁说革命者应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四)解答初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宁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词语可以略去)。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教师评议。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二)结合阅读课文学会本课新出现的词语,并会用“闪烁”、“锻炼”造句。(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在进一步阅读课文中,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三、教学过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