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成小学到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衔接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到初中阶段德育教育衔接的研究》GS(2010)G0254甘肃省白银市第六中学(730900)周严现今人的思想、信念、情感和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在不断的自我健全,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基础教育中,如何有效完成小学到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衔接起来,做一些探索。一、人之初:潜移默化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德育教育一年顶十年。孩子刚开始懂事,基础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为孩子的人生奠定基础,能使孩子受益终身。家庭教育应该是无声的,身教重于言教。首先家长要约束自身行为。父母在教他们生活常识的时候,孩子虽然照做,但不一定理解,他们更多的是直接模仿身边大人的行为,在不经意间成为孩子行为的标尺。只有经过长期耐心的引导,并且大人自己的言起立行也要一致,对孩子的日常要求与对自己的要求尽量做到言行一致、始终如一,以点滴的养成教育做起,潜移默化,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必须“从我做起”,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身正为范先做到。父母是孩子德育教育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二是对孩子的要求要切实可行。孩子的良好习惯,建立于生活实践中,例如: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穿衣服,学会生活自理,孩子对生活有了参与后自然就会有责任感,就会自己自觉的约束自己,好习惯建立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小事,每一小节之中。看似平常的小事,日积月累,就能小中见大,万不可好高骛远。三是科学地奖励和惩罚孩子,不要羞辱和责骂。例如:这时的孩子很愿意帮父母干家务,虽然是帮倒忙,但父母不要粗暴简单的拒绝,应该适时加以引导。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思想品德和生活学习上有很多小毛病、坏习惯时,很着急,恨不得叫孩子一夜之间全部改掉。但无论好坏,都不是孩子与生俱有的,而是一种行为在他们的头脑和身体内频繁得到强调,久而久之才形成的第二天性。养成难改正更难。需要家长持之以恒及家庭各成员的配合,同时家长也不妨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因为孩子许多的思想品德和生活学习上的小毛病、坏习惯,正是父母给养成的。如果发现自己正是孩子的“坏榜样”,那就需要你和孩子一起改正了。这既需要耐心也需要技巧,羞辱和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中国古代,家风一旦形成,往往累世相传,成为一种无言的教诲,无形的凝聚力。可是现今的中国家庭,却忽视了这种传承。陆游写给儿子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夜晚,一个阅历丰富的父亲与儿子围炉夜话。古人读书是一辈子的事,长时间的涵咏与实践才能使其所学有成,这是我一生的体会。这样的父亲所给与孩子的文化力量,让人心仪神往。二、启蒙时:润物细无声小学时期,人生的第一步,他们充满憧憬的来到学校,认为自己已经成长。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非观念比较薄弱,但成长快,模仿能力、接受能力和可塑性都很强,可以说,小学时期是学生德育成长完善的最佳时期。因此,家长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期,注意有意识的培养,并做到有始有终。但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德育教育,仅靠空洞说教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的。这时侯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学生了,心目中教师的权威远远高于父母,教师的态度会更加显著地影响孩子的发展。所以,可以在新生入学时,就德育教育方面展开,作为开学主题班会,以此设置道德情境,联络家长相互配合,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多样化的小型活动;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家庭、学校多维交往结构,再让孩子结合自身进行比较,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努力以实现一个个小目标开始,由无数小目标相连接,最终实现长远目标,达到教育效果。并且,可以将这些主题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孩子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孩子的成长,在比较中逐步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既满足了孩子的交流欲望,又通过孩子的自我教育、孩子之间的相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