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责任感培养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实验方案一、课题提出1、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初中生应具备的责任感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如:对自己的道德品质、做人的基本准则、该履行或担负起家庭的各种责任,接受或信任他人,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履行公民职责等。但在现实生活中,初级中学生的责任意识都是普遍偏低。要么做事不认真,要么学习马虎;甚至生活草率,目中无人。在当前,就拿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来说,现在的中小学生自理能力很差,一般都没有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和责任;他们只有模糊地认识到自己的重要任务就是学习,生活上的琐事都有自己的父母关心,所以自己却认为没有必要、也不会主动去关心。我们的中小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家长的关爱和呵护中,沫浴在家长为他们创设舒适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却很少有学生理解这种爱,极少产生强烈的回报家人,回报父母的情怀,也就无法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这就是家庭的责任感。然而,造成农村中小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来自于家长的过分呵护。现在的独生子女增多了,父母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智力和身体发育的投资,从而对自己孩子过于放任溺爱,甚至百依百顺,一切由父母包揽。有些孩子的父母觉得自己孩子的学习不够好时,在同事间很丢面子。因此,只要孩子考了个好成绩就拿钱当奖励。久而久之,给孩子培养出的观念对自己的学习是为了家长而学,全然没有体验到这些都是自己应尽的责任。(2)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尽管目前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由于学校和家长观念的问题,总是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造成学生每天都在不断地在学习和练习中渡过,这种狭隘的封闭性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无法抽出时间去了解和关心外面的世界,更没有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这样,他们也就看不到自己在社会、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不可能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各种角色的责任了。(3)学生时常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风气就是人们所生活的精神环境,对中小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熏陶作用,尤其是社会的一些道德规范、是非不分、善恶不明以及美丑界限的混淆,特别是那些见利忘义,损公肥已或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还相当严重,这种环境必然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正长身体、长知识的中小学生。加上有些父母自身的素质过低(如:时常在村上的小买部参加赌博或买六合彩等),自然导致自己的孩子就胸无大志,光想索取,不想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平庸之念了。2、研究的背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责任教育”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谈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时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其中的“责任感”,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的主观思想和实践行动符合社会的要求和社会的规范,具备有高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我校是一所乡镇的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其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密切相关。我们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家庭,因受家庭的影响,所以,大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进到了初级中学的学生了,还时刻存在着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等一系列的不良现象,同时学生的那种“唯我”中心或过分的依赖,也防碍了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希望通过责任感的培养,从理论的高度与深度更清楚地认识“责任感教育”和实践责任感教育来规范地研究,不断地赋予“责任感教育”以新的内涵,更好地培养师生的责任感。同时也为其他学校实施责任感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借鉴与交流。所以,我们觉得在农村初级中学中应该通过实施“责任感”的教育这一举措来转变这种不良的现状。我们认为,“责任教育”的思想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实施“责任感教育”就应建立在引导学生亲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