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六单元话题作文教学设计牵动心灵的那一抹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本单元由以“绿”为话题的四篇文章组成,通过本单元学习,学会扣“意”绘“物”,托物寓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学习运用增补法拟文题,化大为小,以小见大。过程与方法:知识导航,“病”文评析,实践提高,评点交流,精品欣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绿”抒写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重难点:学习扣“意”绘“物”,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想象联想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配乐小视频,学生看视频,教师导入。导入语: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自古以来人们从不掩饰自己对绿色的喜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千里莺啼绿映红”……一首首诗流淌着对绿的爱恋。朱自清笔下梅雨潭的绿纯净温柔,似一块玉;陆蠡笔下常春藤的绿执著坚定,如一首歌……绿总是那样牵动心灵。(设计意图:回忆旧知,激活思维,自然切入。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欣赏视频中生机勃发的绿色画面,导入语中熟悉的诗歌,优美的散文,其中不同特色的绿,足以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为进入“牵动心灵的那一抹绿”的学习,创设了情境。)“绿”这个话题写作范围广阔,如果你要写,你准备写哪方面内容?学生自由回答。(参考:大自然的绿:石缝中的小草,悬崖上的树,冬天苍翠的松柏……一片绿野,一行翠柳,一潭碧水……生活中的绿:那一身绿军装,和平的橄榄枝,……)(设计意图:这是打开学生思维的一个过程,也是唤醒学生积淀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生生思维互相启迪、碰撞的过程,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二、名家指引,择善而从。欣赏课文《绿》、《囚绿记》片段,总结这类作文给我们的写作启示:朱自清《绿》片段: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陆蠡《囚绿记》片段: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温故知新,领悟写法:这两段文字有哪些写作特色,给你了怎样的写作启示?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抓住特征,精描细绘;调动感官,巧用修辞。扣“意”绘“物”,托物寄意;过渡自然,类比恰当。(设计意图1:教给学生实用的写作方法。找到了窍门,路就会短。有了方法,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无从下笔。)(设计意图2:善用教材,温故知新。引领学生从熟知的课文中发现方法,学生没有畏难情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获得了新知,受益匪浅。)三、“病”文分析,实践提高。(一)查找“病”因,深入领悟。知晓了名家的方法,下面我们从整体构思成文的角度,给这篇以“绿”为话题的文章查查病因。绿它不如牡丹那么高贵,也不如玫瑰那么艳丽,百合那么典雅,但我却留恋它绽放的那片绿。它就是仙人掌。我没有去过沙漠,听别人说,沙漠是一望无际的黄色,就好像土黄色的水彩全部倒在了一张纸上,没有一点缝隙。可在这单调的黄色中,偶尔也会看见几个暗绿色的圆点,那便是仙人掌。在茫茫黄色中居然能找到一些绿色的安慰,在茫茫黄色中居然能找到一丝生的光芒,可见它的毅力,它的能力!我见过的仙人掌,是在城市家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