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家巷小学(语文)学科(一)年级教案主备教师:董洁【课题】8、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时分配】2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15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难点】朗读、识字、写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揭题释题。1.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1)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松树)(2)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呢?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寓言故事。3.读题。注意读准松Song树Shu,两个声母不同。4.讲释窝言:这篇课文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道理,像这样的故事,我们叫它“寓言故事”。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读课文,注意读顺,标上自然段序号,想想每段写什么。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其中“地方、孩子、伯伯、爷爷、朋友”等词的第二个音节读轻音。三、学习第1自然段。1.自由读,看看能读懂些什么?2.交流,从一节读懂了什么?(两棵松树生长的地方)进一步规范语言训练:(1)山上有一棵什么样的松树?山下有一棵什么样的松树?(突出“小”、“大”)(2)什么地方有一棵小松树?什么地方有一棵大松树?(突出“山上”、“山下”)(3)用“(什么)长在(什么地方)”句式说话。(4)背诵第一自然段。四、学习第二自然段。(1)自读,再看看图,说说这两棵松树长得怎么样?用上“(什么)长在(什么地方),(长得怎么样)”的句式说话。(2)读读小松树的话,想想小松树是这样看自己的吗?(3)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导读懂小松树的话。A.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B.比较句子,朗读体会。-1-孔家巷小学(语文)学科(一)年级教案主备教师:董洁我长得高。我长得多高啊!你看我长得多高啊!小松树认为自己长得高。C.比较词语,练习朗读:很远的地方很远很远的地方小松树认为自己看得远。D.除了看出他很骄傲外,你还看出他怎么样?从哪儿看出的?(没礼貌,瞧不起别人)a.指导读“喂,朋友”。小松树跟谁说话呢?b.理解“你呢”?再读读小松树的话,他想接着说什么?(你有我长得高吗?有我看得远吗?表示看不起大松树。)E.指导朗读小松树这时是什么样儿?你能想象出来吗?带上恰当的语气自由练读这两句话。指名读,齐读,背诵。(4)学习最后一句:A.听了小松树的话,看图说说大松树生气了吗?(没有,还在微笑呢)B.大松树为什么不回答,他在笑什么?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5)背诵第二自然段。(6)一二自然段分角色表演读。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认读生字词。松树,山下,回答。2.重点指导松、答。松:左窄右宽,木字旁的第四笔是点。答:人下面不能丢了一横。【板书设计】8、小松树和大松树【作业设计】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书写生字。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教学重点、难点】写字,朗读-2-孔家巷小学(语文)学科(一)年级教案主备教师:董洁【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设问导入。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1、导读第一自然段。(1)出示图片,学生上台贴图。师:这儿有“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谁能把他们送回家。(上台贴图)(2)教师引读: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一自然段。(4)询问过渡:①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能看到什么?②在山上看到的楼房和在平地上看到的楼房有什么不同?③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2、导读第二自然段。(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他是怎么说的呢?(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二自然段。(4)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5)学生自由学着样子准备表演。(6)指名上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