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的内容《平面镜成像》。现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第三章学习“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三、教法学法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方法:目标导学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四、教学程序设计:一.问课标多媒体投影展示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的平面镜成像特点、成像原理、虚像概念等内容比较抽象的特点,采用目标导学法可以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二、问生活通过生活中的镜子成像和湖水成像的图片,让学生大胆猜测平面镜成像跟物体本身相比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将学生带到创设的物理情境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三、问课堂(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一).提出问题大胆猜测让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平面镜自我观察,观察后提出与平面镜有关的问题: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像到镜面的距离跟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实际大胆进行猜想,说出猜想的依据。可能的猜想:像和物的大小相同。像和物的距离相等。像、物左右相反。像远小近大(二)设计实验1准备多样器材,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实验:平面玻璃板、平面镜、两个形状相同的蜡烛、坐标纸、刻度尺等。2.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1)怎样选用实验器材?(2)怎样像和物的大小关系?(3)如何确定像的位置?(4)怎样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设计完毕后用先多媒体展示仿真实验,让学生思考仿真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改进实验,然后鼓励学生分组展开实验并按照课本上的表格记录数据,教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设计方案,选择实验器材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实验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得到的数据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共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学生总结可以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互相质疑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