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杜甫高州市第三中学邓梅坚月夜杜甫导语设计:听一听音乐——《明月几时有》•同学们,大家好!月亮是我们诗歌常见的意象。对着一轮明月,很多诗人感慨万千。虽然情致各一,但望月怀远是古诗经常体现的主题。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听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体会一下诗歌抒发的情感。•其实,杜甫也是一个感性、重情之人。对着一轮月亮,他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他在借月抒情的写法方面,有什么特殊之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月夜》。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杜鄜甫在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诗歌背景:月夜朗读视频链接f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还不懂得发髻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薄薄的帐子1.写什么?2.抒发了什么情感?3.怎样写?诗歌赏析: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观月的时间:今夜今夜与下文哪个词语构成了相对的时间概念?——明确:何时整首诗的写作思路:先写现在,展望未来诗歌赏析:1.写什么?哪里的月亮?——不是长安月,而是鄜州月观月的地点:闺中谁看月亮?——妻子自己:被掳至长安妻子儿女:留在鄜州避乱整句理解:想象妻子在家望月念己。关键字眼:独看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关键字眼:怜、忆何为“忆”忆——想念。•除了想念,还有对丈夫处境的——忧虑与惊恐。•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的“独看”,表达上更进一层。“怜”谁?•“遥怜小儿女”,“怜”的对象仅仅是儿女们吗?•答案:怜惜的不仅仅是儿女,更是妻子。•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一个“怜”,饱含诗人对妻子的深情,感人肺腑。“未解”•“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意:•一是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一是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颈联:想象妻子月下徘徊的情景。•思考探究一:有人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炼字题答案:•1、“湿”,沾湿。“寒”,生出寒意。•2、夜深露重,雾气沾湿了妻子高高的发髻。清冷的月光洒在她的身上,她柔润如玉的双臂一定生寒了。•3、“湿”和“寒”可触可感,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更深层的,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两个对应,形成鲜明的对比:今夜——何时独看——双照两地的泪——妻子:望月愈久,忆念愈深,担心丈夫安危,热泪盈眶诗人:国难当头,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不能寐,亲人分散,自己生死难料,所以也不免伤心落泪尾联:“双照”与“独看”对举成文,由虚入实,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表达了诗人渴望团圆的愿望。2.全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1)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2)表达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3.怎样写?对月怀人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很特别。全诗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妻子儿女,反说妻子如何思念自己。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这种写法叫做——对写法。对写法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主客移位”,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杜甫在诗中不说自己望月忆妻,却说妻子望月忆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解析:这是一道手法鉴赏题。思考探究二:手法鉴赏题答案:1.本诗采用对写法(或以虚写实);•2.不说自己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却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怀念自己,比直写自己思念之情多了曲折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