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反应能产生盐和水。(2)能了解该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2)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提高信息加工处理能力。(3)通过读图,学会读图读表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产生活中的事例及现象解释,能感悟到科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学情分析】本章内容是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主要是学习物质及其变化。课标上的表述是“教师应注意通过知识的讲授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物质的化学反应,通过实验了解控制变量、归纳、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引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形成对自然界物质的总体认识!”本节课是这章内容的第五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对酸和碱反应及实质进行探索,为下一节引出盐的概念和复分解反应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重要纽带。本节内容应用前面所学实验方法,将STS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知识储备上,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酸和碱的一些性质,为本节课打下了基础。在能力上,九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求知欲强,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课堂中应该多设计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激发兴趣。在心理上,学生自尊心加强,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而且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我展现的机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酸和碱反应能产生盐和水。2、难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活动】提问:在蜜蜂叮咬处涂些肥皂水,在马蜂叮咬处涂些食醋能减缓疼痛,其中的原理是什么?提示问题:酸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碱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活动】学生产生质疑,通过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复习,猜想可能是蜜蜂叮咬处的酸和肥皂水中的碱发生反应,马蜂叮咬处的碱和食醋中的酸发生反应。【设计理由】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通过提问猜想引入,既巩固了前两节课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让每位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同时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讲授】探究新知1、酸和碱的反应【教师活动】实验1:如何判断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溶液反应?小组讨论得出实验方案。请一位学生演示实验。教师设计4个问题继续深入引导,归纳出判断物质反应的方法。分组讨论:1.酚酞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还有什么方法?2.在操作中逐滴滴入稀盐酸原因是什么?3.玻璃片上的物质还有氢氧化钠吗?4.蒸发皿上的白色固体是什么?方法小结:借用指示剂来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酸碱性发生改变,从而判断物质间的变化。提问: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2:如何判断硫酸和氢氧化钾溶液能反应?请学生实验操作验证,并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提问:以上2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引导:从反应物生成物类别角度分析。小结:碱跟酸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酸碱反应。(中和反应)2、酸和碱反应的实质读图:根据书本20页图1—26说出酸和碱反应的实质。[动画]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得出多种实验方案。通过交流讨论得出最佳实验方案。学生观察操作步骤及现象,逐步分析原因。通过分组讨论问题,进一步归纳出判断方法。学生操作验证,很容易就书写出化学方程式。通过对比,归纳出两个反应的共同特点,再举例其他的酸和碱反应,学生很快就概括出了酸碱反应的特点。学生观察书本115页20页图1—26回答出酸和碱反应的实质。通过动画观察,微观角度分析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通过方程式分析法进一步确定酸和碱反应的实质。【设计理由】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及分析,提高实验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能力。通过问题提示,使学生讨论更具方向性,回答更规范。通过归纳小结,掌握物质反应的判断证据和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活学活用,提高方法应用能力。通过分析训练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通过对比分析知道酸和碱反应能产生盐和水的特点,突出重点。提高学生读图能力,通过建模的方式提高知识的建构能力。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地感受酸碱反应中的微观变化。【讲授】归纳应用三、酸碱反应的应用【教师活动】过渡提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