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汽化和液化(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2.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3.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4.知道蒸发可以制冷。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重难点重点: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难点: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演示几个实验。实验:1.在黑板用酒精棉球写下“液体”两个大字,过一会儿“液体”不见了。提问:“液体”哪去了?(学生思考回答)2.在白色透明塑料袋,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封口,并将其放入热水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提问:酒精哪去了?(学生思考回答)3.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观察塑料袋的变化。提问: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思考回答)总结: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前面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即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汽化和液化现象。进行新课:第3节汽化和液化一、汽化: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和自然现象中的汽化现象的实例。如:湿衣服晾干、水壶里水烧开、打火机打火、使用液化石油气、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洗过的头发用吹风机吹干等等。通过讨论对汽化现象进行分类2.沸腾:提出问题:水沸腾的现象大家都见过,那么有谁观察过水沸腾的全过程?有没有人知道:水沸腾有什么特征?沸腾时需要什么条件?沸腾以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变化?学生讨论,猜想,回答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现象来回答以上我提出的问题实验:在一个小烧杯中放入少量的水,把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在水中放入一个温度计,在烧杯上加一个带孔的纸盖。观察以下现象,并做记录:①点燃酒精灯后,温度计的示数变化②温度升高时水中是否出现气泡?这些气泡是怎样变化的?③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④沸腾的水停止加热,水还会继续沸腾吗?⑤水沸腾时,烧杯里水面以上的部分是否透明?分析,总结:①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③沸腾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刚才从实验结果中可知液体沸腾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我们把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出液体在沸腾时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1)液体的温度能够达到沸点(2)达到沸点后能够从外界继续吸热讨论:我们都多少了解一些生活常识,水在沸腾时的温度应该是100℃,可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水沸腾时并没有达到100℃,这是什么原因呢?很久以前,人们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当他们在很高的山上做出的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中竟然不烫手……人们百思不得其解,那么你们现在能不能用学到的知识帮他们解释这些“怪现象”呢?(学生猜想,讨论,回答)归纳结论:①同一种物质的沸点与气压的高低有关。②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是100℃。③不同的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3.蒸发:提出问题:在晴朗的天气,我们洗的湿衣服放在外面,没多久就变干了,那么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学生回答其实,湿衣服变干也是一种汽化现象,我们把这种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前面我们所举出的汽化现象中有哪些现象是属于蒸发的?汽化们学生思考,回答用酒精写在黑板上的字变没了、湿衣服晾干、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洗过的头发用吹风机吹干等等。那么,通过以上所举出的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液体在蒸发的过程中都有哪些特点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总结:蒸发是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平和的汽化现象。大家都有这样的常识:天气晴朗时,洗过的衣服很快就干了,阴雨天洗过的衣服就不容易干,这说明蒸发是有快慢之分的,那么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呢?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回答总结归纳:①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的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