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年7月第15卷第7期SandhuBK,MoultrieJ,DurhamM,etal.Silentgastrcoaophageelreflexmay晚acommoncauseoffoodrefusalandfailuretothrive6thCongressoftheAsian,Pan,PacificScciertyofPediatricGasnoeaterologyandNuuitim.1999;6(1):79许春娣,徐家裕,汪建平,等.儿童非演疡性消化不良的胃动力学研究.临床JL科杂志,1996;14(4);239SchmulsottM.MayerEA.Gastrointestinalsensoryabnonnalitiesinhmctionaldyspepsia.BaillieresClinGastacenterol,1998;12(3)545TalleyNJ.Scopcofthepmblenoffunctionaldigestivedisorders.E}JSurgSuppl,1998;582(1);35(2000一03一15收稿)(本文编辑:郭继龙)胃肠动力检测的临床应用陈洁测的Y照像机对液相和固相同时进行测定,以餐后即刻扫描为起始计数,以后每隔5分钟体外扫描1次,共120分钟。计数时在每一幅图上画出感兴趣区,以计算机计数与起始计数比较得出单位时间的排空率和胃半排空时间,了解胃排空情况。正常儿童进餐后,液体半排空时间为20--40分钟,固体半排空时间为2小时。胃轻瘫患儿胃排空时间明显延迟,以固相排空时间延长更有意义。该检查准确、可靠、重复性强,非侵袭性,是检测胃排空的“金标准”技术川。经胃管注人含有99-Tc的液体,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扫描,可测出食管反流量,观察食管功能,明确呼吸道症状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核素检查还可用于胆汁排泌以及大、小肠功能测定。胃肠动力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人体胃肠运动的生理、病理和胃肠动力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它涉及到很多相关学科,如生理学、内分泌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等,发展有赖于许多新技术和新仪器。胃肠动力学在解释胃肠疾病和症状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公认。许多胃肠疾病甚或全身性疾病都可产生胃肠功能变化,导致胃肠系统的症状,与胃肠动力性疾病有相同的表现,如腹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胃肠功能性疾病与各临床学科关系非常密切,包括传染、内分泌、神经、肿瘤、代谢等。胃肠动力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除与胃肠动力密切相关外,与胃肠激素,胃肠神经调节,精神心理因素等也有关联。因此医生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必要的检查,以区分全身性疾病、胃肠器质性疾病或胃肠功能性疾病。胃肠动力检测技术,如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压力测定、胃排空检查等,虽已在部分医院建立和开展,但项目不够齐全,诊断参考成人标准,儿科工作者尚须作出很大努力。诊断胃肠动力性疾病,重要的依据是胃肠动力和功能检查,现将常用的胃肠动力检测方法介绍如下。1核索检查将标记核素(常用者99-Tc,5'Cr,1I'In及,311)的液体与固体食物给试验者服用后,借助计算机检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杭州310003)2胃肠侧压法目前低顺应性的灌注导管系统和腔内微型传感导管系统已成为定型的测压技术设备。利用连续灌注导管测压系统工作原理,用微泵向导管内注水,水流速度恒定,导管末端测孔逸水时克服的阻力即为胃肠腔内压力。常用PCPolygrafHR型胃肠动力监测系统,有4通道和8通道两种。2.1食管测压常用4通道测压导管,可测不同部位、不同方向的压力。液压毛细管灌注系统内的水流速度为0.5cm/min.检查前禁食4--6小时,小婴儿适当用镇静剂,将测压导管经鼻腔或口插人,直至4个通道的测孔都到达胃内,采用定点牵拉法测定胃内压、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长度及松弛情况、食管体部蠕动情况等。食管测压是研究和诊断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基本方法,对食管裂孔tal可作出诊断,并可用于评价贵门失弛缓症、弥漫性食管痉挛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效果及胃底折叠术抗反流的疗效,筛选、评价作用于食管的药物,如促动力药等。2.2直肠、肛门测压直肠肛门紧闭与舒张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变化。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压力变化与直肠内压力变化有密切关系,是连续性反射性活动。1967年SchnauferheLawxrn等先后报道用直肠肛门测压法发现了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直肠肛门反射消失的报告,使直肠肛门测压法首先在小儿外科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一种研究直肠肛门生理、病、勺医生在线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年7月第巧卷第7期理及诊断疾病和判定直肠肛门功能的方法,直肠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