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静电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教学过程复备一、新课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那么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科学家发现分子是可以再分的,分子由原子构成的,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如构成石墨、金刚石的微粒。原子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可以再分吗?二、新课教学:活动:7.4摩擦起电实验一:备好两张塑料纸,一张固定,另一张摩擦后靠近固定的塑料纸,观察现象?相互靠近。实验二:将手边的塑料尺在自己的头发上多摩擦几下,后靠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可以吸引小纸屑经过摩擦后的绝缘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板书]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活动:7.5两种电荷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那么是不是说所有的物体所带的电的性质是一样的呢?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相互排斥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3、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你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相互吸引通过上述现象,你觉得带电体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不一样科学家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究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大量实验表明: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都只有两类:一类是正电荷,一类是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并用实验证明了电子的普遍存在,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那么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学生阅读书中P30,第二段文字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原子的构成是怎样的?2、电子和原子核都带电,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在拿物体的时候没有触电的感觉呢?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的。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电性相反,可以看成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原子呈电中性(对外不显电性),所以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不同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差就失去电子,反之就得到电子,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隐含电荷守恒的思想),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三、本课小结:今天我们学到了那些知识?四、布置作业:P30WWW.1、2《学习贫家》板书设计二、静电现象1、摩擦起电(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2)经过摩擦后的绝缘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2、两种电荷(1)两种电荷①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②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