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二汉代儒学创新演练·大冲关(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儒学思想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就曾遭到政府的沉重打击,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在()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汉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可以说是对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最严重的一次打击,故答案为秦朝。答案:C2.下列选项中的“天”字,意思较为接近的是()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③天赋人权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根据所学,“天人感应”中“天”指上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天”有宇宙之意;“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天赋人权”中的“天”相似,指自然(界),本题选D项。答案:D3.儒学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始于什么时期()A.战国B.秦朝C.汉高祖D.汉武帝解析:根据所学,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取多种措施将儒家思想作为社会正统思想予以确立,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故本题选D项。答案:D4.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B.祭祀天地神祗C.神化君主统治D.报答天地之恩解析:材料大意是封建社会改朝换代以后,为了使天下太平,必定到泰山顶上祭天,到泰山南面的梁父山上祭地,去答谢天帝之恩,表明作为皇帝“受命于天”,使百姓信服向天帝报告天下太平,祭祀感谢诸神的功德。这反映了封建帝王通过封禅,告诉百姓作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人间万民万物、君权是皇天授给的。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5.右图为北京天坛。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黄宗羲解析: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理论。他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天,统治天下,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同时提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据此分析,C项符合题意。答案:C6.汉武帝以后,有一类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这一类官吏是()A.董仲舒的门徒B.太学的生员C.儒生出身的官吏D.维护三纲五常的人解析: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采用了董仲树的这一思想,“独尊儒术”,建立太学培养儒生。此后以儒学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本题选C项。答案:C7.下列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兴办B.学习内容为儒学五经C.为贵族官僚所垄断D.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汉武帝设立的太学选拔的是儒学人士,其中不乏出身低贱的普通知识分子,故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答案:C8.中国有许多关于“天”的俗语,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意不可违”“人在做,天在看”,这些俗语表达了中国人对“天”的敬畏之心,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有关()A.道家学派B.法家学派C.儒家学派D.墨家学派解析: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天”是万物的主宰,是有意识的,往往通过灾异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对“天”的认识,才出现了上述俗语,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18分)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