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卷第6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5No.62005年11月JournalofHe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Nov.2005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专论主持人张大新(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主持人语:2005年4月,由河南大学、中山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和《文学遗产》编辑部共同主办,河南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古代戏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七朝古都开封隆重召开。来自大陆各省市及港台地区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与会学者围绕古代戏曲研究的现状与前景、理论与实践、戏曲与宗教民俗的关系、古代戏曲与中原文化、戏曲文物的发掘整理与研究以及戏曲史的写作等带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而富有建设性的研讨和论争,形成了诸多共识,也引发了对一系列值得关注和具有延伸性价值的学术课题的深入思考。现选取三篇较有代表性的文章,以飨读者。瓦舍勾栏的创设与宋杂剧的蜕变张大新(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萌芽于先秦、形成于两汉、发展于六朝隋唐的古代戏剧,是在北宋商业文化背景下完成历史性的蜕变并趋向成熟的,其中宋都汴京坊市合一格局的形成及由此推进的瓦舍勾栏的创设和商业文化的高涨,是宋前古剧向“真正之戏剧”迅速跨越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前提。关键词:宋杂剧;宋都开封;瓦舍勾栏;戏剧蜕变中图分类号:I2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42(2005)06-0010-05收稿日期:2005-08-01作者简介:张大新(1949-),男,河南遂平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自上世纪初叶王国维先生断言“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1](P65)以来,围绕我国戏剧形成的时间、地点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近年来,随着戏剧商业文化特质的认定和出土文物的验证,宋金说亦即宋金杂剧是初步成熟的戏剧形态的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认同。戏曲史家戴不凡先生和徐朔方先生先后著文宣称宋都汴京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戏剧之都”,“作为北宋的故都,金代的南京,开封应是中国戏剧的摇篮”。[2]这一睿智而富有理性探索精神的推论,启迪笔者对宋都开封在古代戏剧沿革蜕变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做一番认真的考察。一北宋王朝定都开封,并非靠军事政变取得政权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宜之计,而是基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政治地位所做出的明智选择。早在战国时期,魏国引黄河入大梁,进而沟通黄、淮两大水系,就显示了古城开封在列国之间的独特优势。隋代开凿通济渠,引黄入淮的汴河成为贯通黄、淮南接运河、长江的枢纽,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偏转,开封的地位愈显重要。唐德宗年间,宣武军10万兵马移驻汴州,开封城所拥有的交通、漕运之便依赖军事实力的保障不断得到强固,正如时人所谓“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01喉,通淮湖之运漕”。[3](P7649)唐亡之后,五代割据政权除后唐外均以开封为都城,不能不说是首先着眼于“东京华夷辐辏,水陆会通”[4](P417)的卓越地理、交通条件。相对说来较为平稳的由五代纷争向北宋政权的过渡,使赵宋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自晚唐以来即获得较大发展的商贸活动,凭借权力中心的确立和水陆交汇的卓越地理位置,汴京率先占据了城市商业经济的制高点,并在北宋160年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和健康运行的态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汴京在北宋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主要是依靠其高度繁荣的城市经济支撑起来的。自唐代后期为始,汴京即为水陆转运之中心。沟通大运河的汴河经过后周王朝的疏浚治理,更成为赵宋王朝贯通南北的经济大动脉。正如《宋史·河渠志》所述:“惟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湘,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三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太平年景,汴京城内“华夷辐辏⋯⋯工商外至,络绎无穷”。[4](P417)古城东京俨然跃升为商业文化气息浓厚的国际性贸易大都会。城市工商贸易活动的蓬勃展开,必然带来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各类服务设施的配套增加,这就引发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变革,进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市民阶层和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挣脱小农经济拘囿的市民意识的形成也就成必然之势。据周宝珠先生《宋代东京研究》对东京户籍的测算,自宋初到北宋中期,开封人口逐年递增,其盛时最保守的数字也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