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ORTHO-K近视治疗概念美国MichelRusselORTHO-K近视治疗像一阵旋风似的吹入中国,很多人在缺乏设备,缺乏培训,对ORTHO-K还不甚了解之情况下,就匆匆的走上了角膜塑型治疗近视之路。大家对ORTHO-K技术的认识就是“只要有简单的角膜曲率半径数据,加上自觉插片验光度数即可直接订片,夜戴,一会到位,治疗三个月,视力恢复正常,从此就可以抛弃眼镜”。治疗功效以近视度数降低为基本而忽略了治疗后之视力质量。因此产生了一些异常现象,如:角膜散光度增加、重影、角膜出现中央弯岛、角膜皱摺、角膜扭曲、畏光、旋光等,而不知如何解决。因而便开始对ORTHO-K之安全性、有效性及佥性,起了很大的存疑,指责,甚至反对。ORTHO-K近视治疗工作于1962年在美国发起,至今已有38年的历史了。中间经过许多专家以最严谨的态度共同努力研究,才发展成目前最先进、最安全、最有效的ORTHO-K镜片。但现已被简化误导而成为商业化。为了帮助解决儿童的近视问题,提升大家对ORTHO-K之认识,特就ORTHO-K的演进史,矫正的价值及ORTHO-K的正确矫正流程及收费作一介绍。ORTHO发展历史背景ORTHO-K近视治疗可追溯至古代中国人试图将砂袋放在眼皮上过夜,以改变角膜的屈光状态,而现代人配戴软式隐形眼镜及硬式隐形眼镜后,引起角膜形状及屈光之改变,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ORTHO-K的工作了。因为软式隐形眼镜比角膜直径还大,上下眼皮压迫角膜周边,致使角膜中央部分往外凸出,戴久了便会增加近视度数。而装配太平的RGP镜片会使屈光度降低。1950年代从配戴PMMA镜片的病人中,发现有很多人配戴硬式镜片后,近视就停止恶化,同时在配戴一整天隐形眼镜后裸视力增加了。这些报告在1962年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全国隐形眼镜年会中提出讨论,并获得在场专家一致同意;当眼球改变时会伴随视力改变。于是决定共同努力去发展这种使用隐形眼镜来提升视力的特殊技术。会后许多专家便开始设计ORTHO-K镜片,在维持角膜完整性的前提下来改变角膜的弧度。他们的哲学是如果用隐形眼镜可以改变角膜弧度,何不发展一个特别的装配技术可让角膜作最大的改变。事实证明他们的努力所获的成果完全没有白费,甚至发现角膜的变化可能比想像中的还大。1962年Dr.GeorgeJessen报导他为一个近视300度患者,在二个月中将视力提升至1.0,在这以后的10年内至少有18篇论文报导过类似的临床结果。然而有一些专家便开始担心,这样长期压迫角膜,可能会威胁到眼球的健康。但是时间和经验证实这种考虑是多余的。1981年,美国圣地牙哥,加一大学的CharlesMayO.D.发表他的研究小组在附属医院,对ORTHO-K疗程所作的观察结果如下:在治疗过程中并没有发生角膜擦伤或结疤及角膜扭曲。角膜敏感度没有降低。角膜厚度,眼前房水深度或眼轴长并没有明显的改变。视瞒现象在10分钟之内自然消失。矫正后的裸视力比矫正前增加。矫正后15个月,有70%患者裸视力比矫正前增加。1980年美国柏克莱大学也进行一年半的ORTHO-K临床观察,观察分二部分:1.评估ORTHO-K的安全性,如:角膜中心厚度、散光、裸视力、内皮细胞密度、角膜水肿及上皮细胞染色等。观察结果发现OK治疗是安全的休士顿大学的Dr.Kens作了5年的ORTHO-K临床观察。比较控制组及实验组的角膜上皮层细胞受损情况及角膜水肿程度等。他们发现这二组没有明显的差异,实质层细胞也没受到影响,内皮层细胞亦没变薄。1985年美国休士顿大学的一群专家也发现长期配戴硬式透氧隐形眼镜可以延缓近视增加。这无疑的对ORTHO-K治疗的有效性更加肯定。此后,ORTHO-K的疗程也得到了普通的尊重,同时也被美国各州法律承认为合法的视光疗程。在1987年发明了长戴式可戴过夜的高透氧隐形眼镜,使得ORTHO-K镜片设计更合乎理想,不但效果增加,而且治疗时间也缩短了。在1993年StuartGrantO.D.首先提倡夜戴式ORTHO-K,他的理由是:1.几乎没有适应期,既使是眼睛非常敏感的人,对配戴硬式有很大困难的人,都可以在夜间戴上、早上取下而不会觉得不舒服。2.非常有效,睡觉时戴着镜片,变化较快,这是因为眼皮压力的增加以及在睡觉时眼球快速转动期的按摩效果。3.远离日戴式的问题,如:风沙、灰尘、强光等,它可以让病人自由的享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