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S第1页共4页早期复极综合征早期复极变异(earlyrepolarizationvariant,ERPV)又称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系指外观健康和无症状人群出现ST段抬高的心电现象,以ST段呈凹面向上或上斜性抬高为特征。自1936年由shiplay和Haellaren首先报道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ERS在健康人群中发病率为1.5%~9.1%。但近年来,随着对ERPV的临床资料积累和分析,发现其在某些特定人群中的发生率超过了正常的范围,过去认为属于心电图正常变异,但随着对心肌复极电生理深入的研究以及报道与猝死、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人们对ERS是否总是良性开始提出质疑。心电图特征早期复极是一种较常见的正常心电图变异,其主要心电图特点为:(1)J点(R波降肢的切迹或钝挫)抬高0.1~0.4mV,多见于胸前导联;(2)ST段抬高呈凹面向上(弓背向下)于V3导联最明显;(3)部分J点不明确而呈R波下降支粗钝或类似γ’波;(4)T波常与升高的ST段融合,T波增高,两支对称;(5)多伴有逆钟向转位。1J波及ST-T改变①60%~70%的患者在R波的降支上或S波的升支上出现J波,呈尖峰或顿挫状,主要发生在V2~V5导联,少见于Ⅱ、Ⅲ、aVF导联。当V1、V2导联出现J波时,QRS呈rSr'型,类似RBBB。②J波之后ST段缩短,呈凹面向上,弓背向下抬高0.1~0.6mV,最高可达1.0mV以上。以V3~V5导联的ST段抬高最明显,而V6导联及Ⅱ、Ⅲ、aVF导联升高很少超过0.2mV。胸前导联ST段抬高可单独出现,而肢体导联抬高则一定伴有胸前导联抬高。ST段抬高不伴有对应导联ST段压低。③T波在ST段抬高导联呈对称性增高,T波升支常与缩短的ST段融合,胸前导联T波高大直立,常可达1mV,但很少超过1mV。2QRS波群改变ERS患者左胸导联QRS电压增高,部分患者QRS波群起始部出现粗钝、挫折,类似δ波;QRS波群升支幅度减小,降支陡峭,升支与降支呈非对称改变。3其他心电图改变ERPV除上述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外,近年来的研究显示,ERPV的患者还存在其他的心电图改变:①ERPV患者中静息时窦性心动过缓常见,发生率约为38%~89%;②第一度房室阻滞在存在ERPV的职业运动员中发生率为5%~39%,非运动员中为0.65%;③ERPV人群QRS间期(90±10)ms大于正常对照组(80±10)ms,QRS波终末部可见切迹,左胸导联见窄q波;④QT间期相对延长,U波较常见。4特殊情况心电图改变持续多年不变,但运动、情绪激动或过度换气等可使ST段回落甚至降到基线水平。ERS的诊断标准为:①在V2~V5导联或Ⅱ、Ⅲ、aVF导联出现J波;②J波后ST段呈现凹面向上抬高,在V2~V5导联最为明显,可达0.2~0.6mV,在V6导联和肢体导联很少超过0.2mV,不伴对应导联ST段下移;③T波高大直立:胸前导联T波高大直立,常可达1.0mV,但很少超过1.0mV;④运动或情绪激动等应激情况下,心率增快,ST段可以回落甚至降到基线水平。人群分布倾向1性别分布倾向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男性4.8%,女性0.5%,77%ERS年龄<50岁。男性早期复极现象多于女性,而且心率慢时心电图表现更为明显,原因在于:男性心室肌细ERS第2页共4页胞Ito密度明显高于同龄女性,因此这种J/ST段改变更为明显;Ito从失活状态恢复较慢,因此心率快时Ito电流减小,J波和ST段抬高程度减轻,而迷走神经兴奋时,左室侧壁Ito电流增加,V4~V6导联J/ST段的改变更为明显。2不同年龄段分布倾向常见于年轻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逐渐下降,≥76岁时约为30%,至年龄最老(达96岁)仅为14%。3职业分布倾向Bianco和Bjornstad等报道,ERPV发生率在一般运动员中为10%,考虑其是由训练导致的生理性变化,正如窦性心动过缓、高QRS和T波一样。而获得性ERPV常见于优秀而耐力持久的运动员,其发生率可高达100%。4区域分布倾向ERPV分布呈区域性,具有种族差异,以黑人最为常见,其次在亚洲、拉丁美洲。5家族遗传倾向从家系与心电图表现上说明J波、早期复极、Brugada综合征存在相同的遗传背景与发生机制。有作者称其为遗传性重叠现象(geneticoverlapphenomenon)的一种类型。可能机制ERPV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多数学者倾向于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心电复极变异。由于心室全部除极结束之前,某些区域的心室肌提早复极,产生向下偏左的ST向量,导致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