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外文文献:[1]太宰治,太宰治全集[M],東京、新潮社,1967[2]奥野健男,太宰治論[M],東京、角川書店,1960[3]相焉正一,太宰治の生涯と文学[M],東京、洋洋社,1990[4]渡部芳紀,太宰治心の王者[M],東京、洋洋社,1984[5]磯貝英夫,太宰治における反俗[A],国文学解釈と鑑賞,1972[6]鸟居邦郎,「人間失格―桜桃」[A],東京,角川文庫,1972(7)[7]菊田義孝,太宰治と罪の問題[M],京東,審美社,1989[8]饗庭孝男編、鑑賞日本現代文学―太宰治[M],東京,角川書店,1971[9]津島知子,回想の太宰治[M],東京、講談社,1983[10]山内祥史,太宰治研究[Z],大阪,和泉書院,2007中文文献:[11]陈潮涯,读太宰治的《人间失格》[J],湖北,文学教育,2010(8)[12]董雄尔,莫非唯独我是异类—《人间失格》主题反思[J],四川,锦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2)[13]任江辉,论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的文学思想[J],四川,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4]陈希我,太宰治的“生”,“罪”,“死”[J],福建,名作赏析域外文苑,2010(3)[15]周平,宰治的生平与文学[M],上海,日语知识,1985[16]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J],北京,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17]于金凤、李恒,躲在角落里的生命真实——透过成长背景及作品对太宰治的性格研究[J],科技信息,2009[18]谢卫平,解念杰,一个自杀者的生存渴望—对太宰治自杀之谜的解读[J],天津,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12)[19]蒋秀,从《人间失格》解读太宰治的内心世界[J],四川,金田励志报,2012(3)[20]贺耀明,“丧失为人资格”—解读太宰治的一生与文学[D],吉林,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21]高兴兰,日本作家自杀现象探究[J],浙江,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2]陈建焜,人性的懦弱与骄傲—有关太宰治的人生与作品[D],2009[23]焦欣波,太宰治战后小说的自杀意识[J],海南,海南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24]王秀娟,太宰治-文学的假面[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研究背景:太宰治是日本“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颓废的虚无主义的态度面对社会,力图从中探寻到心灵释放的良药,从而让自己不安,空虚的心灵找到合适的安慰之所,他反俗,自虐的文风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日本的先行研究:太宰治死后,以井伏鱒二、亀井勝一郎、小野政等太宰治的前辈,友人的文献开始,随后有奥野健男,三枝康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前后,山内祥史,相馬正一等为代表,到東郷克美,鳥居邦明,渡部芳纪等对太宰治及文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在日本,对太宰治研究最为活跃的学者有長部日出雄,安藤宏,细谷博等。一般来看到现在为止对于太宰治及其文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太宰文学潜在的恐惧感,绝望感及对自我的彻底否定等来看,将无赖派,即戏作派的太宰文学定义为“青春的麻疹”,病弱文学及毁灭文学。由于其中充满着的颓废,避世之美,死与破灭的诱惑等,常常将太宰文学视为魅力与危险共存的文学。另一方面,与之相对的是以渡部芳纪为代表,对病弱文学,毁灭文学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认为太宰文学表面具有软弱性,但从根本上,太宰是精神贵族,其文学拥有心之王者的积极的一面,作品中的上升意识与下降意识同时存在。太宰文学始终强调对物质幸福的否定及精神的幸福与丰富。中国的先行研究:中国学界对于太宰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期刊论文上,而大多数比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也主要集中在对于太宰治文学思想的研究上,其中较有学术价值的有:杨伟的《太宰治思想发展论》,焦欣波的《太宰治战后小说的自杀意识》,菜超的《<斜阳>与太宰治的基督情结》,陈希我的《太宰治的“生”,“死”,“罪”》等。学术论文方面,有王秀娟的《太宰治-文学的假面》,邹乃馨的《斜阳的人物像》,王秋君的《太宰治女性独白体作品的解析》等。国内对于太宰治及其作品的研究没有日本先进,但相信随着大家的努力,大家对太宰治及其文学会有进一步的了解。欧美的先行研究:西洋文学界,虽对太宰文学给与高度评价,然其介绍的作品却很少。一般,西洋文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