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幼儿期记忆的发展一、教材简析: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概述”和第二节“记忆过程分析”属于普通心理学知识,理论性强,也是学好幼儿记忆特点的基础,故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对概念、种类、作用、过程分析和遗忘理论祥加解释、说明。其中“记忆的生理机制”部分因抽象程度高,专业性强,对于幼师学生无太大实际意义,故删去。第三节“幼儿记忆发展特点”,立足于对年龄特征的描述,语言通俗具体形象,故以学生阅读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找出要点,把握精髓,通过本节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在了解特点的基础上能因势利导,形成提高幼儿记忆效果的能力。二、教学目的:1、让学生掌握记忆的概念、作用、种类。2、通过对记忆过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记忆的方法,并能自觉地运用于自身的学习过程之中以提高学习效果。3、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幼儿期儿童记忆的特点,并培养学生具备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提高幼儿记忆效果的能力。三、教学重点:1、记忆的概念2、记忆过程分析3、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四、教学难点:1、表象的特点及作用2、识记的种类3、遗忘理论五、课时分配:四课时六、教具准备:投影片3张第一课时第一节记忆概述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记忆的概念、作用及种类;2、使学生理解表象的特点及作用。二、教学重点:记忆概念和形成长时记忆的条件。三、教学难点:表象的特点和作用。四、教学步骤:【导入部分】在认识过程中,注意所起的作用是选择认识的对象,感知是将认识对象的信息源源不断输入大脑的过程。那么,大脑对输入的信息是如何处理的呢?答案是:要么消失,要么保存下来。消失即遗忘,保存下来即记忆。【讲授新课】(板书课题)第八章幼儿期记忆的发展第一节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一)概念:记忆是以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方式对经验的反映。1、记忆对象:是经验,而不是客观事物。经验是过去曾经感知过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记忆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之上。2、记忆过程:(结合示意图阐述)三环节理论: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输入)(储存)(输出)两环节理论:记忆(前提和基础)(结果和检验)3、、作用:没有记忆人就无法生活,没有记忆也就没有人的一切心理生活,没有记忆就没有人类的今天。谢切诺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二、记忆的种类:标准一:记忆的内容(一)形象记忆:事物的形象(二)语词(逻辑)记忆:语词、数字、符号等概念及其判断、推理。(也称抽象记忆)(三)情绪记忆: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四)运动记忆:过去做过的动作每个人都有这四种记忆,但是它们各自在每个人身上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1、与职业有关:(请学生举例)2、与性别有关:(请学生判断)标准二:保持时间的长短(一)瞬时记忆:〈0。25秒。(补充内容)(二)短时记忆:〈1分钟。举打电话和考试作弊例。短时记忆的广度即贮存信息的数量是7+2个记忆单位。注意:决定短时记忆广度的因素不是记忆项目的数量,而是记忆单位的数量。(举记忆广度测量一例)(三)长时记忆:〉1分钟。其来源有二:1、由短时记忆经过多次反复复习和运用而来。2、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之所以印象深刻是由于与自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意义重大。三、表象(一)概念: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二)表象的特征:1、形象性:通过引导学生体会“眼前的形象”和“脑里的映象”,结合下列示意图分析。感知事物记忆表象共同点:(形象性、直观性)(形象性)不同点:鲜明、完整、稳定笼统、模糊、大体轮廓2、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表象的概括性材料(语词)(形象)内容(事物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三)表象的分类:(1)单一表象:在某一特定对象的知觉基础上产生的。(2)一般表象:在一类对象的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四)表象的作用:语言信息量形象信息量1:1000形象性表象概括性感知(中介)思维【结束部分】出示投影,结合投影上的要点对本节课的内容要点进行小结。【板书设计】(见投影片,略)【课后小记】第二课时第二节记忆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