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欧盟前身欧洲煤钢联营成员国中,德国煤矿资源丰富,法国铁矿资源丰富。该组织的成立大大提高了两国钢铁企业的生产效率。读图完成1~2题。1.该组织成立之初,德国大型钢铁企业所邻近的城市是()A.杜伊斯堡B.波恩[C.布鲁塞尔D.鹿特丹2.德法两国之间煤和铁矿石的主要运输方式是()A.铁路与内河航运B.海运和铁路C.高速公路与铁路D.高速公路与内河航运解析:第1“”题,该组织成立之初是关键词,那时钢铁工业基地的布局与发展依赖于近原料、近能源(燃料),需要靠近煤矿或铁矿产地;图中,德国的杜伊斯堡附近有煤矿、法国梅斯附近有铁矿,两城市附近有大型钢铁企业。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鲁尔区的水陆交通便利:有发达的铁路网、便捷的内河航运网。答案:1.A2.A19世纪70年代,德国鲁尔区受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发展成为当时工矿业高度发达的工业区。但从20世纪50年代起,鲁尔区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繁荣后,经济曾一度衰落。据此完成3~4题。3.德国鲁尔区发展的主要原因是()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捷③劳动力丰富④市场广阔⑤铁矿资源丰富⑥充沛的水源A.①③⑤⑥B.①②③⑥C.①②④⑥D.②③④⑤4.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衰落的国际因素是()①世界经济衰退②世界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钢铁产量过剩④新技术革命冲击⑤生产结构单一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③⑤解析:第3题,德国鲁尔区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煤炭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充沛的水源。第4题,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经济并未衰退;鲁尔区的生产结构单一不属于国际因素。答案:3.C4.B读我国年与年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5~6题。5.通过两图的对比,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我国石油的消费量在减少B.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增加C.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D.洁净能源的比重在上升6.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山西能源基地的影响表现为()A.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B.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C.提高了煤炭的开采水平D.提高了煤炭的经济效益解析:第5题,虽然从图中能够看出石油的消费比重在降低,但由于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在提高,因而不能确定石油消费量在下降。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因而为山西煤炭资源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答案:5.A6.A(·石家庄期末检测)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①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②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③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④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①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②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③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④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7题,煤炭的深加工,增加了附加值;煤炭的气化,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焦化和二氧化硫等部分气体的回收,提高了煤炭的利用率;图中涉及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没有发生转移。第8题,生产结构的变化,只是改变了生产方式,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由于减少了煤炭的外运量,排放的二氧化硫气体将增多,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从而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答案:7.D8.C[“”下图为德国鲁尔区每吨普通钢材生产成本的变化情况图。读图回答9~10题。9.1850年,鲁尔区钢铁工业的生产成本中,燃料的比重约为()A.30%B.40%C.45%D.50%10“”.其他投入中包括多种因素,其中在数量上呈持续上升趋势的是()A.交通运输B.科学技术C.劳动力D.宣传广告解析:本题组以鲁尔区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以及学生的读图分析、知识迁移能力。第9题,从图中可直接读出燃料所占比重。第10题,科学技术对工业的发展日益重要,其数量上应呈上升趋势。答案:9.C10.B“”近年来,枣庄这匹黑马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异军突起,成功实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率先崛起,以其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