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创新演练·大冲关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一致B.近7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D.50万年前至今气候是冷暖交替变化解析:第1题,依据海平面的变化可推知③为“新仙女木”事件,之前海平面呈波状变化,而之后则持续上升。第2题,近2万年来海平面呈波状变化,近8000年保持平稳。答案:1.C2.C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3~4题。3.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4.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C.海平面下降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解析:第3题,树木的年轮反映了气候的变化。气候温暖的年份,树木生长快,树木年轮间距宽;气候寒冷,树木生长慢,树木年轮间距窄。从图中可以看出,树木年轮从里向外呈稀疏—密集—稀疏的变化,说明了气候呈温暖—寒冷—温暖的变化。第4题,M时期,气候寒冷,会导致海平面下降。答案:3.B4.C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解析:根据粮食增产和粮食减产的图例,结合图可以确定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有的地方是增产,如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故B项正确。答案:B6.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是()A.澳大利亚B.西亚C.北非D.中亚解析:由上图可知,四地区中西亚粮食产量的增幅最大;由题干材料可知,本图所反映的粮食增减主要受降水因素影响,故可判断西亚在四个地区中降水量增幅最大。答案:B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7~9题。7.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B.火山、地震频发C.荒漠化日趋严重D.臭氧层空洞扩大8.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冰川融化B.全球变暖C.海水膨胀D.地面沉降9.下列人类行动能缓解该“环境变迁”的是()A.加强水利工程建设B.加大台风预报警报C.提高城市化水平,降低农业人口比重D.国际协作,开发清洁能源解析:第7题,题干说明图示为某种“环境变迁”,结合图中发生“环境变迁”各地区的共同特征,即全部位于沿海地势低洼地区,故该“环境变迁”最可能的是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第8题,全球变暖是导致该“环境变迁”的根本原因。第9题,解决全球变暖一方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清洁能源;另一方面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吸收CO2的量。答案:7.A8.B9.D10.年3月26日,“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全球展开。全球共134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此次活动。该活动旨在呼吁更多人关注全球气候变暖,下列属于造成全球变暖主要原因的是()①SO2、NO2的排放②CO2的排放③水土流失④酸雨⑤化石燃料大量燃烧⑥森林遭破坏A.①③④B.②⑤⑥C.④⑤⑥D.①②④解析:全球变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过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CO2浓度增加的途径:一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CO2;二是由于过度砍伐森林,使光合作用消耗CO2的量减少。答案:B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完成11~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