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下图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读图回答1~4题。1.四处文化遗产地中,位于我国西部经济地带的是()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丙2.甲所在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条件是()A.地形崎岖B.光照较少C.降水不足D.积温过高3.资源短缺制约着乙所在工业基地的发展,下列工程中不能缓解上述问题的是()A.南水北调B.西气东输[C.西电东送D.北煤南运4.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或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所在地形区燃煤多,降水多,地形封闭,酸雨较严重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D.丁沿线以北地区植被少,降水多,水土流失现象较普遍解析:第1题,都江堰位于四川省,布达拉宫位于西藏,均位于我国西部经济地带。第2题,甲所在商品粮基地为成都平原,受盆地地形的影响,多雨雾天气,光照较少。第3题,乙所在工业基地为沪宁杭工业基地,存在常规能源短缺问题,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均可缓解能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解决的是北方缺水问题。第4题,甲所在的四川盆地酸雨严重;乙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地震活动不频繁;丙所在地形区为青藏高原,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照充足,但是热量条件较差;长城以北植被少,降水少,流水作用弱,风力作用强。答案:1.D2.B3.A4.A下图表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带GDP(亿元)的增长,据此完成5~6题。5.能分别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个地带GDP增长的折线依次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关于三个地带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东部是最发达的,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B.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所缩小C.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距仍将继续拉大D.三个地带经济发展速度:①>②>③解析: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可用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来代表,它是一个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图示三个经济地带的GDP增长的折线图代表了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表现了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答案:5.A6.B《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依据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14项指标,对我国200个城市年度宜居状况做了评估。图中数字是前30名的城市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个数。读图完成7~8题。7.前30名城市个数达到5个的省级行政区()A.均位于南方地区B.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C.均以重型产业为主D.均以传统型工业为主8.西北地区的城市未排入前30名,其主要限制因素可能有()①自然条件②旅游资源③城市建筑④生态环境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第7题,前30名城市个数达到5个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江苏、浙江和广东,它们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中西部经济地带以传统型工业为主。第8题,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限制了西北地区城市的发展。答案:7.B8.C下图所示为我国三个平原地区,读图回答9~10题。9.A、B、C三个平原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A.光照丰富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10.B平原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可能造成的生态问题是()A.水土流失、荒漠化B.荒漠化、盐碱化C.盐碱化、酸雨D.酸雨、水土流失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A、C位于东部季风区的北方,雨季较短,B位于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三者的共性是光照丰富。第10题,B为宁夏平原,过度开垦易形成荒漠化,不合理灌溉易造成盐碱化。答案:9.A10.B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完成11~12题。11关于我国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B.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C.乙地的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D.丙地区位指数较低,其原因是交通闭塞解析:由图可知,我国区位指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A项错误。我国东部地区区位指数较高是因为交通、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