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在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摘要。社会保障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利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保障和公民道德建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社会保障的良性发展能促使人们维护社会道德底线,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合理,往往会产生社会不公、道德失范、制度失效等问题,给公民道德建设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应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关键词:社会保障;公民道德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保障是以制度形式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过程及活动,也是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多种形式。社会保障与公民道德建设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社会保障的良性发展能够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反之则会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因此,应当考察社会保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探索以社会保障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一、社会保障: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前提学者陈良谨认为,社会保障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利的社会制度,也是国家强制建立的、带有经济福利特征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社会保障的健康发展能够促使人们维护社会道德底线,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1.社会保障促使人们维护社会道德底线。人首先是一种自然性存在物,“这一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但是人类又必须以群居和社会的方式生活着,这使人们产生了许多道德需求和精神需求。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其中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在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对大多数人而言,如果生命难以维持和延续,身体机能无法正常运行,就没有精力和思想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所以在穷困潦倒、被逼无奈之际,人们往往会铤而走险。然而,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为贫困第1页共5页人口、弱势群体等提供必要的生存资料和物质条件,大大降低人们因穷困潦倒、被逼无奈而铤而走险的可能性。此外,社会保障还有利于消解贫富分化所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日渐明显,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带来许多道德失范问题,如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仇富心理、消极情绪等开始蔓延;劳资矛盾、社会冲突等不断增加等,这些给社会和谐、公民道德建设等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能够较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发展机会,减少道德失范问题的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1]2.社会保障能激发人们的高尚道德需要。在生存需要获得满足后,人们往往会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高层次的需要上,以更好地追求个人理想、实现自我价值。马斯洛认为,尊重、自我实现等都是人高层次的需要,在吃穿住行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往往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社会保障能够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物质需要、生存需要等,为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此外,社会保障能为人们追求高尚道德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总体上看,社会弱势群体具有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受教育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等特征,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比较差,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常常遭遇许多歧视或不公,非常需要社会理解、社会支持和社会帮助。社会保障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社会制度,不仅能够为弱势群体、贫困人口等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生活保障等,还能够营造一种公平正义、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社会环境,这些对于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比如社会救济、养老保障、社会救济、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不仅能为失业、患病、年迈、丧失劳动能力、遭遇意外风险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还能够营造公平正义、相互尊重的社会氛围,消解社会成员的被剥夺感,激发人们高尚的道德需要。二、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道德风险的源头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实现形式,也是维护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社会保障能够促使人们维护基本道德底线,激发人们追求高尚道德理想,但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不合理,往往会产生“养懒汉”的负面效果,美国医第2页共5页疗保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