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效的介入在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体现摘要:学前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游戏教育、快乐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其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游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班幼儿在游戏方式上、类型上较于小班丰富些,但还是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差。所以,仍然需要教师的适时介入指导。教师有效的介入指导,有助于幼儿间游戏的进行,促进角色游戏生动、有趣地展开。在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方式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通过分析观察记录中的教师的介入行为,进而总结出教师有效介入在中班角色游戏中的体现。关键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影响;有效介入一、概念的界定1、角色游戏的概念角色游戏是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模仿、想象来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再现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之一。在现实的幼儿园生活中,有很多教师将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混淆在一起,虽然两者都是通过角色来反映主题的装扮游戏或象征性游戏,但它们之间不能等同。角色游戏的主题和内容来源于幼儿自己的真实社会生活。表演游戏的主题和内容往往来源于原有的文学作品或剧本,要受到原有文学作品的限制,反映的是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内容、想象和创造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于在真实生活中的真实行为,具有舞台表演的性质。因此,从.不受剧本限制这个角度来说,角色游戏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更大。总的来说,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真实生活中的角色并不是完全地复制,而是根据白己的意图和理解对所要扮演的角色进行想象,加以改造进行游戏。2、有效介入介入,顾名思义就是插入到两者之间干扰事情或事态的发展。有效介入就是接入到两者之间将事情向有利的、积极地方向发展,本文中主要指的是教师在中班角色游戏中的有效的介入,即教师主动发起的介入行为。二、教师的介入方式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性,教师在中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过程中,要通过多种的介入方式进行指导,才能保证游戏的的顺利进行。教师的接入方式可以分为三种:语言介入、行为介入、参与式介入。1、语言介入语言指导主要指教师通过运用“主动发问”、“及时提示”、“鼓励和赞扬”等不同的语言指导幼儿顺利进行游戏的方法。“主动发问”主要用于教师了解幼儿游戏过程中的具体想法及分析游戏现状,进而帮助和启发引导幼儿继续游戏。此时教师应注意较为缓和的询问语气,避免引发幼儿的不良情绪的产生。例如,“你想做什么?”“下一步你想怎样做?”,目的是为了引导幼儿去思考、去规划,明确自己的游戏角色后,进行游戏。“及时提示”主要适当幼儿遇到困难或毫无头绪、不知所措时,教师应及时的向幼儿提示一下,帮助幼儿确定自己游戏的方向,促进游戏的顺利展开。例如,在进行超市购物游戏时,孩子们不知道买什么导致游戏暂停的时候,我们建议性的提示一下:“你喜欢吃什么呀?”,引导幼儿想到喜爱的物品这一方面,促使超市购物游戏的顺利开展。“鼓励和赞扬”主要是在幼儿在游戏中表现的很优秀或是有进步时加以肯定和支持。若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遵守游戏规则、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或是互帮互助等良好的行为时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赞扬,强化幼儿的正向行为促进幼儿优良品质的培养。2、行为介入行为介入主要指教师通过利用身体语言和材料指引等行为指导幼儿顺利进行游戏的方法。身体语言主要是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利用表情、眼神或身体动作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评价。例如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得非常出色,教师应及时用欣喜的表情、点头赞许的目光,甚至是鼓掌的动作行为,向幼儿传达我们的肯定。对于不遵守游戏规则或是不良行为发生时,我们也要及时的用摇头、手势或是语言提示,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不对。面对一些不会操作游戏幼儿,我们要主动走到跟前示范、讲解,帮助他们很快的了解和掌握游戏的操作并融入游戏中去。材料指引是指教师通过观察游戏,适时的提供材料或是指引幼儿选择合适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