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发言提纲一、依据实际选定教学任务。1、依据学生实际。2、依据教材实际。斯霞老师:到底如何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从教的角度看,首先的也是基本的一条就是:抓住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讲求实效,该讲的讲,需要讲得少就讲多少,不需要讲的就不讲。关键就在熟悉教材,驾驭教材,了解学生,相信学生。做到学生懂的不讲,重点内容抓住讲,难点着重讲。(1)生字:第一次作为一个教学块面展现,第二次随文识字。第三学段识字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通过预习,能解决绝大部分的问题。(2)第三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课后题目提示、课题提示、人物形象树立着墨最多、写得概括,学生不能深入体会等。学生不能同呼吸共命运。二、依据《课标》要求准确定位,训练落在实处。本节课:词语教学为重点,读词、品味词语。1、《课标》中关“阅读”的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就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效果。”学会联系上下文,品味词语,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意味,应是着力培养的独立阅读能力之一。2、学生实际。对学生来说,品味文字最困难,也是问题最大的方面。调研显示:这类题目的错误率达百分之四十四。“残生”比较法:体会司马迁的绝望、痛苦、无奈、万念俱灰“13年”“52万字”联系背景:13年,度日如年,痛苦、耻辱时时吞噬着他,折磨着他;52万字,是他肉体作笔、鲜血为墨的结晶,字字是血,句句是泪。三、依据规律科学安排教学程序1、从整个课堂结构来看:由《史记》入手,了解创作动因,着重品味“发愤”,最后回到《史记》,树立人物形象结束,层层推进。2、从重点块面来看:三个层次“抓横祸”,感受打击之大,“抓想法”,体验抉择之难,“抓一定”,体会信念之坚定。通过这三抓,把人物形象立在学生心里。最后:作文语文老师,要树立“课内外联系”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最后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