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数学备课表2014年5月6日(总第五十四课时)教学内容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科书P83~84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等相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的同时,能更多地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电脑及投影设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过程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情景引入回顾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点,明确要根据实际合理使用计算器。在抢答中复习与新知相联系的式题,让学生对规律产生初步的感知,在后面揭示规律后,与此照应还可加深对规律和此类题算理的理解。1、出示计算器,提出:这是我们学习中的一个好朋友,你会使用它吗?出个题目让大家算算。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什么?2、出示一组练习题,进行计算抢答。284×67=720+280=125×8=4424÷79=48×23=48×(23×2)=48×(23×3)=48×(23×5)=从这次比赛中,你有什么感想?(如最后四题学生出现简算方法,要询问方法,从而引入新课。)指名一学生出题大家算;集体评定,说明使用方法和注意点。逐题进行计算,口答得数,集体评定;个别题目说计算情况。明确: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合理使用计算器,不可过分的依赖计算器来计算。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进行各个过程中的表述,为后面得出规律作基础。表述中,注意引导学生用“乘几”叙诉,因为用“乘几”在本条规律中是最为合理的。教学环节过程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3、引入新课。了解本课学习的内容。探究积的变化规律通过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前后联系,,进一步认识规律,体会规律的作用。1、建立猜想。(1)计算:36×30。(2)出示因数变化的表格。提出:如果这道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出示例题表格,学生观察并猜想。2、验证猜想。(1)计算,初步验证。提出:这样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怎样去验证?要求用计算器计算,先观察它的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计算出积后,再与愿来的积比较,看看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2)举例,进一步验证。提出:请每个同学任意再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看看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规律?(3)交流,确认猜想。提出:你们刚才任意所举的例子是不是都符合我们的猜想?这可以说明什么?3、归纳、小结。(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的规律;看书,规范语言。(2)回到比赛题,观察最后4题,说说利用规律还可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得出结果。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猜想。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共识。明确:逐一计算出每题的积,并将该题的因数和得到的积与原题进行比较。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自主找出例子,并用计算器计算验证。集体交流验证情况。观察表格和举例的情况,确认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说一说,集体交流;看书P183的规律表述。说一说,算一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