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教育科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一、质的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一)质的研究资料的整理在教育研究过程中,质的研究资料整理的一般步骤为审查、分类和汇编。1.审查审查就是对所搜集来的质的研究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考察和研究,以便确保研究资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审查资料的真实性,就是审查所搜集来的质的研究资料是否源于客观实际,是否是真实的。因为研究者在搜集资料时,由于各种主观因素(如人的生理因素、个人经验、理解水平等)的限制,经常会出现技术上的偏差或主观臆断和偏见,导致所搜集来的质的研究资料的“系统误差”或“失真”。审查资料的准确性,就是要检查所搜集来的质的研究资料的出处是否可信,所反映的内容是否准确,把那些太“粗”,含义不清,误差太大,超过了许可范围的资料剔除掉。审查资料的完整性,就是要看看所搜集来的质的研究资料是否齐全、完备,以保证所搜集来的质的研究资料能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所研究的问题或情况。2.分类分类是资料整理阶段的核心工作。它是根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将相同的或相近的资料归为一类,将相异的资料加以区分开来的过程。对研究资料的分类,首先应明确分类的标志分类标志是资料分类所依据的特征,研究资料的分类标志是多样化的。如有现象标志和本质标志,现象标志是反映事物外部特征或外在联系的标志,例如把研究文献资料按年代分类,把调查资料按地区分类等,本质标志是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内部联系的标志,例如根据研究对象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和思想觉悟等社会属性进行分类;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反映研究对象属性差异的标志,如性别、地区、民族等,数量标志是反映研究对象数量差异的标志,如年龄、年级、成绩、家庭收入等;有固有标志和人为标志,固有标志是研究对象固有的客观标志,如性别、地区、户口状况等,人为标志是按照某种理由或指标用人为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时定的主观标志,如学习成绩,按测验的分类人为地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类。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要求和对资料的认识程度,选择恰当的分类标志,但由于质的研究资料主要为描述性资料,是一种非常量化的资料,所以通常采用品质标志分类。如进行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或语文课业负担、语文学习能力的研究,就可以按性别学校类型等品质标志对所搜集来的质的研究资料进行分类。除了明确分类标志外,在对质的研究资料进行分类时,还必须遵循下列分类规则:第一,每一次分类必须根据同一标准进行1第二,分类必须相应相称,即划分所得各子项之和必须和被划分的母项正好相等,否则,就会出现分类过窄或过宽的逻辑错误;第三,分类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否则,就会出现越级划分和逻辑错误。在教育研究中,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一次划分、连续划分和系统划分。一次划分是划分一次便可达到分类目的的划分这种划分比较简单;连续划分是在一次划分之后再划分,形成多种层次的划分,例如进行小学语文成绩调查研究,就可以先按区域(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再按性别(男与女)对所搜集来的质的研究资料进行分类;系统划分是按事物本身系统进行分类,它更深刻地揭示对象领域元素之间的自然组合关系。3.汇编汇编就是按照研究目的和要求,对分类后的资料进行汇总和编辑,使之成为能反映研究对象(问题)客观情况的系统、完整、集中、简明的材料。对质的研究资料的汇编,可以采用同质汇编和异质汇编两种方式。所谓同质汇编也就是将主题内容相同或相近(研究观点、研究方法等)的资料编在一起。所谓异质汇编亦可围绕研究主题内容,将结论、观点、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等相异或相反的资料编在一起,以便进行比较、分析。在对质的研究资料进行汇编时,无论是同质汇编还是异质汇编,首先,一定要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和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确定合理的逻辑结构,使汇编后的资料既能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又能说明研究所要说明的问题;其次,对分类的资料进行初次的加工,给每一份资料编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编号系统编号系统通常包括资料的标题、资料的类型(如访谈、观察、实物等),资料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