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部某县根据本地石油资源丰富、土地资源广阔、历史资源丰富,但宜粮面积不大、生态条件不好等特点,把石油产业、草畜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小康的重点产业。其中蕴含的哲理有()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B.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C.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将促进经济的发展D.石油产业作为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主要矛盾知识点的掌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找准关键词,判断主要矛盾的关键词有“重点”“中心”“关键”等,而判断主流的关键词有“本质”“性质”等,这样就不难选出答案为B项。答案:B2.“一个人如果只去过北京上海,就断言中国发达,鼓吹中国责任论,肯定会招来质疑;同样,只沉迷于经济总量、发展速度,或者只盯着拆迁纠纷、食品安全,也很难了解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中国。”这说明正确认识客观事物()①要坚持全面、辩证的观点②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③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④要准确把握矛盾的普遍性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用矛盾分析法认识事物的要求。材料强调了认识真实的中国,不能只看到发达的北京上海,也就是要全面、辩证地认识中国,①当选。既要看到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的巨大成就,又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是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③当选。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正确认识事物要准确把握矛盾的特殊性,④不选。答案:D3.近年来,民生问题被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教育、卫生、住房等重大问题都得到了高度关注。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A.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B.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D.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解析:“民生问题被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体现了主次矛盾的关系问题,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属于认识论而不是辩证法道理。答案:B4.一位哲人说过:人在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吃饱以后就会生出无数烦恼。前者是生存的烦恼,后者是发展的烦恼。下列观点与这一说法所包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①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矛盾各不相同③事物的矛盾是人们永远不能解决的④不同意识对事物所起的作用不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解析:人在饥饿时,生存问题是主要矛盾,而当饥饿问题解决后,发展问题则上升为主要矛盾,生存问题成为次要矛盾,这说明人在不同的阶段矛盾是不同的,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选①②。③说法错误,④不符合题意。答案:A5.“人肉搜索”是互联网上新兴的一种资料搜索方式。具有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优势,人们惊叹它强大的威力,也逐渐感受到可能受到的威胁,专家指出,只有把道德良知自我约束、法律规范结合起来,“人肉搜索”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材料不能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认识事物B.要注意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D.要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解析:A、C、D三项符合专家的观点所体现的道理,只有B项不符合,应入选。答案:B6.人的尊严,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侧重。今天我们所向往的人的尊严,是更好地“以人为本”,更加关注公民的各种权益,更加关心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A.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C.解决好主要矛盾,有利于次要矛盾的解决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解析:人的尊严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侧重,这说明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意不符。答案:D7.成语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学习成语不仅能提高语文水平,还能从中悟出深刻的哲学道理。下列成语与其蕴含的哲理对应正确的是()①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③揠苗助长——不按规律办事,就会事与愿违④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