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惯性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体的惯性2.难点: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图11.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二)讲授新课1.牛顿第一定律(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按照书本第3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学生活动:(1)体验图11.5-4的实验(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3)观看教学VCD通过观察图11.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3.二力平衡学生探究:按照图11.5-9进行探究实验,做好记录引导学生从记录中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三)课堂小结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四)布置作业1.书本第39页第1、2、3题2.完成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