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一、说课程标准、教材:《老人与海鸥》是六年制小学语文s版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海鸥老人十几年如一日,每到冬日就来到翠湖给海鸥喂食。老人视海鸥如儿女,照顾受伤的海鸥,给海鸥取名字。后来老人去世了,海鸥们都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举动,从而表达老人和海鸥之间深厚的情谊。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老人与海鸥》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本单元五篇课文都是讲述人类与动物的故事,从而展现人类与动物之间和谐的、美好的情感,提倡人类不应该因为一己私欲而去伤害动物,要爱护动物。所以抓住作者是如何用让老人的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在感悟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二、说教学目标:围绕课文的训练要求,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生字,积累并理解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质疑和讨论,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老人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阐述老人对海鸥那深厚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海鸥动作的语句,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海鸥动作的语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四、说教法和学法: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语文课与社会人生相结合的特点,我将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朗诵法等教法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情感感悟的方式下,主动性完成本课教学。五、说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1、阅读课题,说出文章的两个主人公:“老人”和“海鸥”,(教师板书)。2、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1、默读课文1—13自然段,概括老人为海鸥具体做的三件事情。(送餐、喂食、取名)2、教师出示“送餐”、“喂食”、“取名”的相关语句,全班齐读。3、教师质疑,学生解疑(1)“二十余里大概是多长的距离?”感悟老人十几年来那份坚持的毅力,从而体会老人对海鸥深厚的情感,并指明学生有感朗读。(2)理解“撮起嘴”中“撮”这个动作,并让学生演绎老人撮嘴呼唤海鸥吃东西的场景。(3)理解“亲昵”这个词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亲昵地呼唤孩子”和”老人亲昵地呼唤海鸥”这两者之间的情感是相通。(三)学生质疑,探讨解疑1、引导学生抓住“送餐”、“喂食”、“取名”的相关语句反复默读,并模仿教师针对某个词或某个句子提出自己的疑问。2、通过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提出下列问题:(1)“为什么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而不乘坐公交车呢?”(2)“为什么老人到人少的地方喂,而不到人多的地方喂呢?”(3)“为什么老人一呼唤海鸥,海鸥就会应声而来呢?”(4)“为什么老人把食物放在围栏上,而不扔到湖里或地上呢?”(5)“为什么海鸥能依着老人的节奏起起落落呢?”(6)“为什么老人能够给长得都一模一样的海鸥取名字呢?”3、即问即答(1)针对“为什么老人到人少的地方喂,而不到人多的地方喂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多的地方会发生游客伤害海鸥的事件,类似“逗引、追赶、捕抓、惊扰”等,从而感悟老人的细心。(2)针对“为什么老人一呼唤海鸥,海鸥就会应声而来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感悟老人与海鸥有十几年的感情底蕴,促使他们彼此之间已经十分熟知,所以才会有“应声而来”的场景发生,同时结合农村家庭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体会自己家庭中“喂鸡”这一场景,因为小鸡熟悉喂养人,所以小鸡也会“应声而来”,其实这两者情感上是相同的。3、讨论解答针对下列4个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文本,并结合课前查找的海鸥老人吴庆恒的相关材料,进行小组讨论。(1)“为什么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而不乘坐公交车呢?”(2)“老人为何把食物放在围栏上,而不扔到湖里或地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