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春秋战国时期)轨迹:1.口头文学:原始歌谣、神话故事2.诗歌:《诗经》《楚辞》3.散文:《尚书》《论语》、历史散文《国语》《左传》《战国策》+诸子散文《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一、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文史哲界限不明、后世文学风格之源(一)发愤著书的传统1.《史记报任安书》对先秦各家发愤著书的概括:“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为也。”司马迁也继承这个传统:“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2.刘勰《文心雕龙诸子》:“身与时舛,志共道申。”3.唐宋韩愈:“不平则鸣”4.柳宗元:“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柳贬官之后,才著文。5.欧阳修:“穷者而后工”。(二)忧国忧民的传统1.先秦诸子的政治主张。(1)孟子:“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胞物与”的思想。(2)墨子:“非乐”“节用”“节葬”。2.屈原:“存君兴国”的“忧国忧民”传统形成。3.唐代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偏偏无空文,惟歌生民病”。4.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放言无惮的传统1.《诗经》《离骚》:“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鲁迅评《离骚》)2.诸子之文。孟子斥暴君为“残贼之人”,庄子讥诸侯为“窃国之盗”。战国邦无定君,士无定主,百家争鸣,诸子立说,无所忌讳。3.王纲解纽(改朝换代)之际:汉魏之际、魏晋之际4.唐宋。(四)深于取象(比兴)的传统善用比喻、多用寓言、构思奇妙、意象生动1.《诗经》《楚辞》的“比兴”;2.《庄子》《列子》的“寓言”;3.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苏轼。二、《诗经》成书、体制第一部诗歌总集、别名《诗》《诗三百》,305篇(6篇笙诗,共311)(一)集体创作:1.王公贵族;2.采自民间歌谣;3.王官、乐师加工修订。(二)时间:西周(周颂)—春秋中(鲁颂)(三)体制:按音乐特点编排《风》《雅》《颂》1.(160)十五国风:风教传统、民俗歌谣,各国的音乐曲调不同。2.(105)雅(正声,雅言,标准音):宫廷正乐。3.(40)颂:朝廷、宗庙祭祀音乐(在当时最受尊崇):周、鲁、商颂,多反映历史事件。(四)汉代传经:鲁(申培公)、齐(袁固生)、韩(韩婴)、毛(毛亨、毛苌)鲁齐韩—今文经—失传;毛—古文经(五)作用(实用价值):兴(感染)观(认识)群(教育)怨(讽刺)三、《诗经》内容(一)史诗周族历史,出自大雅。《生民》:后稷的诞生。《公刘》:公刘迁豳。《绵》《皇矣》《大明》(二)颂歌与怨刺诗颂歌:歌功颂德、颂战功王威《呦呦鹿鸣》怨刺:变雅。针砭时弊、斥责昏君《十月之交》《节南山》;变风:讽刺统治阶级、揭露丑行、抒发怨愤《硕鼠》《伐檀》(三)婚恋诗恋爱诗《关雎》《静女》;弃妇诗《氓》(四)农事诗:(五)征役诗《无衣》《君子于役》《何草不黄》四、艺术特点及影响奠基之作,《国风》及《小雅》的艺术特色更加鲜明(一)直抒胸臆的特色真实地反映社会,直率地抒发情志。自然朴实具有真朴之美,以及现实主义精神。1.揭露现实。“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女有不得其所者,相与歌咏,各言其伤。”反映现实政治,揭露贵族荒淫生活等。例:2.真率抒发思想感情。直抒胸臆、不矫揉造作,扭捏作态。(1)“人穷则反本”的情感宣泄:a《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黄鸟》:彼苍天者,歼我良人。(2)男女之情。《关雎》《静女》等。大胆直露,真诚率直。影响:汉代乐府、古诗十九首、唐新乐府、独抒性灵等(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南宋朱熹: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这以彼物比此物也。南宋李仲蒙:叙物以言情,为赋;索物以托情,比;触物以起情,兴也。1.赋诗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先赋后比兴、或者比兴后在用赋2.比。《硕人》、《鹤鸣》。表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呈现精彩纷呈的物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