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学校学科语文授课教师课题《论语》中的君子班级初一地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论语》前五篇中“君子”的内涵并能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深化对《论语》中君子的理解;2、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君子”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君子”理想,用高尚的人生观指导现实生活教学重点通过讨论交流并能结合现实事例,加深对《论语》“君子”内涵的理解。教学难点结合实际生活,加深对古代典籍的认识。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提问导入提出一些学生容易回答的简单问题来导入主题共同回答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目的明确切入主题二、确定内容让学生找出《论语》前五篇中所有说君子的内容并朗读寻找内容查漏补缺朗读文本让学生自己寻找本课的讨论对象,确定讨论内容。通过朗读让学生尽快熟悉文本。三、核心提问问:选出来的十几则中,你认为哪一则或哪几则最能反映君子的本质?为什么?分享、交流倾听、思考让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答案,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君子的特点四、引导升华问:孔子对君子有如此多而高的要求,是否是对人性的苛求?分享、交流倾听、思考让学生思考孔子树立“君子”这个道德高标的意义所在。五、联系实际分享、交流帮助学生把《论语》名句与现请为“君子”代言。(请同学们结合历史人物或身边事例谈对君子的理解)倾听、思考实生活相联系六、归纳总结结束语倾听、思考提升学生对本课意义的认识,为以后继续讨论《论语》其他篇目中的“君子”做好准备《论语》前五篇中关于“君子”的论述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12子曰:“君子不器。”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