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今天又一次上《故乡》,面对来自各个角落去鲁迅化的叫嚣,不由地想:鲁迅的文章为何就这样招人忌恨?我今天能上好吗?是不是学生就真的如顺口溜所说的这样讨厌鲁迅?作为农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文章更是害怕的,带着诸多疑问,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我来到课堂。由于上节课重点是对文体、作者、背景做交代,我把实录略去。这节课的任务就是解读课文,上课思路是从一个或两个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下面对本节课辑录如下: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介绍了文体、作者、时代背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鲁迅先生到“我”的家乡转一圈,看有没有好的景致、给你留下深刻影响的人物或者惊险的故事。记住,看完后,要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在教室走动和学生小声交流。几分钟过后师悄声问学生甲:你看到令你感兴趣的地方了吗?学生甲摇头:没有。问学生乙:你读了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乙:看不懂。问学生丙: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段落或最有意思的话是那些?学生丙:最后一段。师:什么意思?学生丙:具体说不上来,反正觉得挺深奥。(等大部分学生阅读完了)师:读完后觉得没意思的同学举手。十几个学生举起了手。师:读完后觉得有意思的同学举手。三个学生举了手。师:没举手的同学怎么回事?既‘没有意思’,‘又有意思’,按照这个逻辑推理,没举手的这部分同学既是男性,又是女性了。生笑师:觉得没意思的同学我打个比方,假设《故乡》是人参果,那你们就是——生大笑齐声:猪——八——戒。师:《故乡》到底是不是人参果,下来我们请三位‘孙悟空’分别谈谈。学生甲:我觉得闰土写得好,闰土刺猹那一段。师:品出了一些味儿,可能人参果有甜味。学生乙:我觉得杨二嫂也有意思。师:味儿更浓了,可能还有点辣。学生乙:文章的最后一句我觉得富有哲理。师:对,吃了还长生不老。生笑。师:我也细细品尝了,下面我和同学们分享,第一我觉得鲁迅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他会画画。生愕然。板书:月下刺猹图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深蓝的天空……反从他的胯下溜了’生齐读师:谁能说说为什么老师说鲁迅先生是一位画家吗?生举手:他会用颜色。师:对,太聪明了,都有哪些颜色?生抢着回答:蓝、金黄、碧绿。师:想一下再有没有其他颜色,作者没有用表示颜色的词语,但你却能感受到?生:有,海的颜色,沙滩的颜色,还有银项圈的颜色。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一下这幅图景,不但颜色丰富,最重要的是还发生了惊险刺激的故事。生:闰土在看瓜的时候用钢叉刺猹。师:对,品出点味儿了吗?生:品出了。师总结:老师刚才说了,鲁迅先生是画家,其实他不是,他只是善于运用描写这种表达手法,笔下的环境,宽阔而优美,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结合。每当我们读到这一段,大脑当中就会浮现出一幅画。一个英俊的小少年,手里捏着一柄钢叉,守候在西瓜地里,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一丝声响,只有深蓝的天空挂着的金黄圆月,洒下它皎洁的月光,给一望无际的碧绿的瓜田披上一层银纱。可过了一会儿,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瓜地里忽然有了响动,在静谧的夜晚,这响动让人神经马上变得紧张,少年悄悄起身,蹑手蹑脚,小心翼翼,朝着声响靠过去,偶尔的一点响动,倒更显得夜晚是那么宁静,是一只猹!少年猛地举起钢叉,向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溜了。接着,一切又恢复了,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四周还是那么的安静。师:听完老师的总结,你觉得怎么样才能把景色描绘的栩栩如生?生甲:抓视觉。生乙:动静结合。师:对,那么请同学们在写作时也要尝试。下面味道更辣。鲁迅先生不但会画画,而且会演戏,板书:杨二嫂的表演师:请同学们朗读‘哈!这模样了!’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生读师:读完了,但我觉得味不够浓,第一句谁再读一下?好,你读。生读。师:尖利吗?是怪声吗?生:不是师:要读出‘尖利’、‘怪’和‘大叫’,谁再读?生甲模仿,学生笑。师:她的大叫目的是什么?生甲:显示她与众不同。生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