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为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远见。词语: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古今异义:①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为正义而舍弃生命。②鄙:鄙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指行为不正直。③忠:尽力做本职。(忠之属也。)今:忠诚,忠实。④狱:案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指监狱。⑤情:以实情判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感情。⑥虽:即使。(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⑦再: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今:又。一词多义:①故:所以,故逐之;原因,公问其故。②以:凭,靠,何以战;把,必以分人。③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作兼词,于此,在此,惧有伏焉。④其:作代词,指齐军的,下视其辙;作代词,指战胜的,公问其故。⑤之:结构助词,的,忠之属也;作代词,指曹刿,公与之乘;语气助词,无意义,公将鼓之;作代词,指齐军,登轼而望之。词语活用:①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②必以情:“情”名词作动词。(以)实情判断。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省略句:①原文:乃入见,问:“何以战?”译文:(曹刿)于是进见(鲁庄公),(曹刿)问:“凭什么作战?”②原文:必以分人。应为:“必以分之人”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③原文:忠之属也。译文:(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④原文: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译文:可以凭借这一点来打战,(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⑤原文:公将驰之。译文:鲁庄公正要驱车(追赶)。倒装句:原文:何以战?(应为:“以何战”)译文:凭借什么作战?二、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处理。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恩小惠,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明是不会保佑你的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4、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云打一仗。如果作战请让我跟随你去。三、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彼竭我盈。辙乱旗靡。6、本文的成语是什么?一鼓作气。7、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用原文回答)这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