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识记文学常识、重点字词(实词、虚词)2、巩固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二、重点难点:1、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句式。2、本文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生活的联系,重点名句的理解三、复习时间:1、复习文体: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学生回答已学过的“记”)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像《岳阳楼记》。2、复习作者和他的好友滕子京的状况及本文写作的背景: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3、复习并朗读课文:谪(zhé)属(同“嘱”zhǔ)淫(yín)霏(fēi)樯(qiáng)楫(jí)冥(míng)谗(chán)偕(xié)4、复习实词:通假字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一词多义(1)或: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2)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面山而居:居住。(3)通:政通人和:顺利。初极狭,才通人:通过。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北通巫峡:通达。中通外直:贯通。(4)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不求闻达于诸侯:谋求。(5)为:及为忠善者:动词,做或异二者之为:动词,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做,担任。俱为一体:动词,是。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当作。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6)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忠之属也: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7)和:政通人和:和睦。地利不如人和:和睦。春和景明:和煦,和暖。词类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5、句式:(1)判断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倒装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多会于此;吾谁与归?6、回顾课文内容:(1)文章的结构层次为: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2)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3)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4)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A、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B、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C、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5)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6)第3段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7)第4段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8)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