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秋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学生对全文进行翻译。2.掌握文中注释的字词,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成语及较难翻译的句子。二、预习反馈1.发放译文材料,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比,找出翻译错误的地方,并自己矫正。2.文言常识整理:(1)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2)古今异义:至于..北海到了(古)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今)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古)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今)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古)相貌(今)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古)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今)(3)成语: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4)难译句子: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等特殊句式可由教师讲解翻译一下。三、朗读全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文,加深理解。四、理解寓意讨论后概括寓言的意思以及对自己的启示: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真有学问的人总是虚怀若谷,觉得自己有许多的不足。因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寓言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五、了解作者(以教师介绍为主)1.关于背景:庄子生活的战国后期,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2.关于作者: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2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3.关于特色:《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本文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北海若代表庄子思想,河伯则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通过两人对话展开说理,阐明主旨。用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说话,避免了呆板、抽象说理的枯燥乏味,使哲理与形象结合起来,有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效能。4.关于评论:鲁迅: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刘熙载: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之文,可以是评之……《庄》尤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艺概》)郭沫若: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思想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和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他的书中有无数的寓言故事,那文学价值是超过他的哲学价值的。(《沫若文集》卷十二《今昔蒲剑今昔集》)六、自由背诵学生自由朗读成诵。3七、迁移延伸1.作业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庄惠濠梁之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