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词典和课文的注释大体读懂文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自学能力;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态度,培养积极的思维能力;3、分析愚公、智叟的形象,认识寓言的寓意,学习愚公精神,培养审美能力。教学重点:课文二、三段。教学难点:神话故事的理解。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滚滚东逝的长江号称“天堑”,可在新中国,“天堑变通途”;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世“高峡”,可在当今,“高峡出平湖”……让中国屹立世界东方的几代人的追求,终于梦想成真了。那么,一个人要搬走两座山是不是奇闻妙谈呢?请看古代寓言名篇——《愚公移山》。《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二、自读课文。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看看有哪些地方搞不清楚,等下一起来讨论。三、理清“人”和“事”。1、列出人物表2、理出人物年龄: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几岁,他去参加移山劳动,他爸爸肯他去吗?联系文中句子回答。3、理出移山人数及困难:参加移山的共有几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工作艰苦吗?明确:五人:愚公、荷担者三夫、遗男移山之难:山高山大(方七百里,高万仞)、工具简陋(箕畚,锄头)、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四、分析人物,理解内容。1、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态度:愚公妻: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甚矣,汝之不惠”。轻视和嘲笑遗男:“跳往助之”,状反响强烈愚公子孙:“杂然相许”,积极赞成2、讨论:愚公究竟笨不笨?智叟究竟聪明不聪明?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愚公:移山的动机是什么?山移掉后有什么好处?山究竟能不能移走?结论:愚公不愚,而是大智若愚智叟:耍小聪明,只顾目前利益。3、小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应移山?小结:愚公移山,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愚公移山的成功,是古人借神力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愚公是一个克难奋进、改造环境,不畏艰难险阻,争取胜利的英雄形象。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器具简陋,却要下定决心,搬走二山。在智叟看来,愚不可及。可在愚公的雄壮驳斥面前,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诘问下,智叟之迂愚,和愚公之慧智,显而易见了。绕道或搬家,似是聪明之举,实是就事论事的片面观点,虽显思维活跃,讲究眼前利益,却有害怕困难,屈服自然,回避矛盾之嫌。否则,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即是,大可不必“严防死守”了。若凡遇事退却,红军只好缴械;在大兵倾轧的日本铁蹄下中国人只有做亡国奴苟且偷生;遇事怕难,就没有三峡水利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是诗人笔下的蓝图了。因此,学习《愚公移山》重在寓意领会,重在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智慧加汗水,万事就迎刃而解了。五、理解神话结尾讨论:愚公最终仍是靠神力才搬走了二山,不是说明他并不能完成此任吗?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愚公形象?明确:借助神力非愚公本意,乃是“帝感其诚,惧其不已”的伸手援助,更说明其精神力量之大。这样不仅无损愚公形象,而且反衬其精神之伟大。既感人更动神,神力也不过是古人想象中的超过自己的帮助力量。六、朗读课文,课堂总结。七、课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答题: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之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1、给上文加标点符号2、上文哪句话最重要?